作者:刘锐光
近年来又有许多人大谈基督教本色化。一个比较新的名词是“本土化”,似乎在内容上有点不同,但实质上还是一样,将福音落实到本国去。
用意
将基督教的信仰本色化,其用心是良苦的,是希望透过本土文化,和特有的情境去了解基督教信仰,进而去解释及传扬它,希望本国人民容易接受它。这种用心是可取的,亦是可佩服的。
危险
然而,用意虽然好,危险却是存在的,而且是严重的。若不小心,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然则本色化会带来甚么危险呢﹖
一.异化
第一个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是信仰会被异化。
原来,当我们用本土的东西去解释和表达圣经的时候,很容易会将不是圣经的东西放进信仰里面。久而久之,人就误以为这些就是圣经的真理,是基督教的真正信仰了。轻微的,可能还只是些礼仪,习惯等枝节小事,严重的,就会影响基督徒的情操,甚至连信仰的精神也会被歪曲。
我们今天为甚么要求本色化﹖岂不是因为我们觉得信仰有很多地方是“西化”了么﹖福音信仰为甚么会西化﹖岂不是西方教会将西方的本色加进信仰里面的结果吗﹖我们认为西化了的信仰不是纯基督教的信仰,于是努力的求复原,但顶希奇的,我们在求复原的呼声中,却又将本色的东西加进去,使信仰“本色化”。我们正在走基督教西化的老路。
其实,信仰不但不可以“西化”,圣经给我们看见,信仰即使是“犹太化”也不可以。犹太人将他们的传统,遗传等本色溷进福音里面去的时候,保罗一看出这个危险,就极力的争辩,严严地提出警告。其实,犹太人的文化是深受圣经影响,是最接近圣经的了,他们的“本色”应该是最接近圣经的了,但是,圣经却清楚给我们看见,信仰连“犹太化”也不可以。因为犹太文化到底是犹太文化,它不等同圣经;不等同神的启示。信仰若犹太化,它就是变了质,就是异化了。
基督教信仰若中国化了,它同样也会变质,也会异化。
唐代的景教,是基督教第一次传来中国,亦是最“本色化”的一次。无论是名称,仪节,教堂的样式,是彻底的中国化。结果呢﹖信仰不错是本色化了,但更是异化了,成了不伦不类的“景教”。本以为本色化了就易为国人接受,谁知这种信仰不但不能落地生根,百年后,一场政治风暴,便告消失。变了质的信仰,迟早定会被消灭。
太平天国是另一次信仰中国化的痕迹。这次不是文化溷入信仰里面,乃是政治和人的野心渗入信仰里面。结果,信仰又是大大的走了样,成了一场为人讥笑的闹剧。
将文化,风俗,习惯,政治溷入信仰里面固然会导至福音异化,即使将人的情怀去解释,去表达信仰,也有这种危险。誉满美国,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採用她的作品为宣传的黑人自学画家亨特太太(Clementine Hunter),她的一帧“耶稣的降生”,将三博士和马利亚画成黑人,连天使和耶稣也画成黑人,一切都变成了黑人世界。
这是人的情怀,是个人感受,若表现于图画,那还是小事。若成为神学,成为思想,化成行动,那就危险了。它将会演变为种族仇恨,阶级的斗争,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了。这种危机却隐见于当今许多本色神学中,他们还美其名的说这是伸张神的公义!白人挟福音而欺压黑人不对,黑人藉福音而仇视白人同样是不对。福音是叫人和睦,福音不是被人用来对付别人的工具和武器。
二.弱化
将信仰本色化亦可能使信仰弱化。
原来当人将不是圣经的东西加进圣经的信仰里头时,本来纯一不杂的圣经信仰自然的被冲澹了。被冲澹了的东西自然就变弱了。福音是精纯而强有力的,它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纯”才有力。
福音若加上割礼,福音就被冲澹而弱化了。福音若加上行为,同样也就被弱化了。怪不得保罗极忿怒地说:“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加一:8)又说:“恨不得那搅乱你们的人,把自己割绝了。”(加五:12)
顶希奇的,割礼是和旧约有关,行为是和人的品德有关,这些本来都是好的东西,但是,都不可以加进救恩里面,因为一加进去,就会变相地把耶稣基督那绝对和惟一的救法冲澹了,降低了。人得救,不再是单靠耶稣基督的救赎了,祂再不是唯一的道路,祂只不过是道路之一,或道路的一部份罢了。好的东西尚且不可以加进去,其他的就更不必说了。
今天,许多人为了避免国人反对,希望国人容易接受福音,于是极力的想将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容纳到基督教信仰里头,亦尽力的想将中国的文化道统等同圣经的真理。用心是良苦,但却只是一厢情愿想法,人家却不一定接受。人不领情,固然使自己难为情,但最严重的,还是福音因此被弱化了,它不再是那么绝对了,它只是人生哲理之一,它在不知不觉中被贬了值。
其实,我们应该直接了当的传讲圣经,传讲耶稣基督救罪人的福音。圣经清楚给我们看见,人是听了彼得传耶稣钉十架,死而复活的救恩而觉得扎心。保罗是“只传基督并祂钉十字架”,即使到了哲学城雅典,看见了许多鬼神偶像,他还是传耶稣复活的真理。(徒十七:31)我们不必怕人反对,反正耶稣到世上来就是被人反对。我们亦不必怕人不接受而迁就人,而修改福音信仰。我们深信福音本身就是能力。杂化了的福音一定没有能力。
三.路向
将信仰本色化,希望藉此引导人接受福音,用心是值得称讚的。只是,现今出现一种倾向,本色化已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逐渐成为信仰内容了。“本土化”(CONTEXTUALIZATION)这一较新名词正显示出这种新趋势。他们认为单以风俗习惯,文化等作为传福音的手段已捉不住问题的核心,影响不了群众,必须将信仰本土化才能抓住社会群众的脉博,才能唤醒群众。
从许多鼓吹信仰本色化的文章看来,虽然各人强调的内容和领域不同,但似乎都是依循着同一公式发展出来的。这公式是:
基督徒→(是)当尽责任的→(是)须付诸行动的。从这公式引伸出来的结果是:
基督徒是天上国民也是地上公民→有当尽责任作光作盐→要付诸行动,因而主张争取社会地位,参加政治活动;伸张公义,反对逼害,承担文化…等。
许多现代神学,特别是第三世界的神学,基本上都是朝这公式而产生的。各国因本身情境不同,于是产生许多不同名称的神学:黑色神学,解放神学,草根神学,甚至现在所谓的香港神学(一九九七神学)。从这些神学所强调的来看,本色化已不再只是手段,(虽然口号上,理论上还是)实质上已成为内容了。
这些神学是吸引人的,口号是响亮的,其抱负也似乎是把圣经真理落实到今日世界中。其理论逻辑表面看来也是没有甚么问题似的。但是,若再想深一层,我们不难发现,这公式所发展出来的神学,在理论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若将这公式倒过来看,就立刻看出其毛病了。试看看:
付诸行动→(是)尽责任→(是)基督徒。
这倒过来的公式告诉我们,付诸行动的就是尽责任,尽了责任的就是基督徒。换言之,不付诸行动的是未尽责任的,未尽责任的不是基督徒。明显的,这是绝对错误的。
这就是将本土,本色的东西作为福音的内容的危险之处。这种危险不但在理论逻辑上,更是在行动表现上。许多鼓吹本色化的文章中,常好战地批评教会在好些本土的问题上未尽责任,未付诸行动,煽情地要求信徒採取行动,以表明自己是真正作光作盐的基督徒。于是反种族,反传统,反政府…若没这些行动,就好像不是基督徒似的。
究其实,基督徒的使命是将基督的福音传给全世界,基督徒的抱负是见证基督,活出基督。基督是我们的中心,是我们的一切。本色化只可作为手段,不可作为目的,更不可作为内容。向中国人传福音,我们当然用中国文字和言语去表达,这样,中国人才听得明白。我们用中国的文物事例去说明,这样,中国人才容易领悟。这是手段,是用本色的东西作为工具。我们可以用道家的“道”字去说明圣经的神,这是手段,但是甚么时候,我们将道家的道视同圣经的神,这就是把它变成内容了。
基督徒可以参政,可以透过政治方法去表达信仰。但是,我们若说,基督徒不参政,就是未尽社会责任,就是未作光作盐,这就是把参政当作内容了。圣经中有政治,有政治改革,甚至有政变。但是,这些决不是圣经的主要内容,不是圣经中心,亦不是重心。圣经有这些事例,但我们绝不可将事例当作道理,更不可当作原则。今日有不少人犯了这毛病。
我们可以利用文化去完成传福音的使命,但我们不必太强调福音本地化,因为本色化不是我们的目的。“道成了肉身”似乎是本色化很有力的证据,但是,这仍只不过是手段,是过程罢了。“道成肉身”绝不是目的。神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人,乃是要人成为祂的儿女,这才是祂的目的。故此,本色化不是我们的目的,基督化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不必强调信仰本色化,中国化,我们反应该强调中国基督化才对呢!
本色化的危机
8/26/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