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远来
中国教会(本文特指大陆教会)有其独特的历史处境与文化背景,这种独特性和其教会性造就了中国教会在世界教会传统中的殊性与共性。就共性而言,她具有普世教会的信仰性特徵;就殊性而言,她形成了自己个性明显的教会文化、生态环境及发展方式。本文仅尝试就这种殊性来看看中国传道人所由此面对的特殊危机。笔者尝试从十个方面进行表述:
一、过度被消费,以致被榨乾
中国传道人所作的工作从常规的讲台事奉、查经、小组分享、探访、诗班带领,牧会与治理等,再到家庭婚姻的辅导,帮信徒介绍工作、介绍物件、代祷、生活顾问等等,事无巨细,几乎充当了信徒全方位监护人的角色。输出得多,接受得少。动得多,静的少。忙,是传道人生活的普遍写照。传道人被自己的「事奉」与信徒的厚望过度消费,以致常有被榨乾的枯竭感。在《传道人是稀有动物》一书中,作者兰登对传道人的生活有这般描述:「传道人活在没有止息的世界中,平均每週工作五十五到七十五个小时;传道人活在一个苛政之中,总是有下一个工作等待他完成;传道人活在一个对家人存罪咎感的世界中,总是花更多的时间给别人过于自己的家人;传道人活在一个缺少讚许的世界中,大多数人不把他们的努力放在眼裡……」
这种生活状况难免会耗尽(burnout)一个传道人的灵力、精力和体力,以致事奉失去方向,生活失去热情,拓展失去灵感,想奋起却找不到动力,想复兴却找不到出路。
二、贫富分化,经济成捆绑或制约生活与事奉的主因之一
北方教会有句流行语:「远看像乞丐,近看像农民,走到跟前一看,才发现是教会的传道人」!中国传道人待遇问题由来已久,今天传道人的待遇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植根在教会灵魂深处「传道人就该受苦」的观念并未根本改变。所不同的是,和我们的社会一样,今天教会传道人的待遇变得更加不公平了。贫富分化,经济拮据依旧是制约中国教会传道人的问题之一。有些地区教会领袖的各种收入和支出不低于相近级别的公务员。但更多的传道人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特别是农村老老实实的传道人,他们相当一部分基本是义工传道人,一边务农,一边传道,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甚至有些传道人不得不离开教会外出务工,从而造成农村教会的更加荒凉和异端邪教的兴起。
城市教会需要更多承担,以一个大地区教会,甚至一个大中国教会的心胸,来关心农村教会的生存状况。同时,教会传道人的待遇需要更透明,同工同酬,以平衡传道人的待遇,缓解传道人待遇不公平的现象。对地方教会不能给传道人提供基本待遇的,上级主管部门需要给予问责制。
三、关係错综複杂,社会角色及身份定位不清
中国传道人生活在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政治氛围与信仰统绪、教会传统与新兴教会文化或者潮流相交织的处境裡。
如何面对或区分民间信仰、习俗或者宗教问题,时至今日,我们并没与根本的答桉。随着近几年地方传统势力的兴起,基督信仰面对中国传统习俗与教会信仰之间的张力有增无减。
另一方面,我们有着特殊的宗族文化和政治环境,我们需要适应环境,又不能改变信仰。我们需要更加灵巧而谨慎地面对我们特殊的处境。
与此同时,传统教会信仰面对当代教会潮流文化的冲击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最为错综複杂的关係。后现代社会,信徒给教会提出了更多要求。他们不满足接受基督教的信仰理念,来教会听听圣经,或者参加一个崇拜。他们想要一个自己定制的教会生活。他们不像历史基督教,渴望以基督信仰来改变自己,后现代信徒更希望教会能提供他们近似功利化的信仰答桉。圣经从未像这个时代的教会,以高举圣经的名义被拒绝。总之,这种渴望更像是一个满足自我需要的教会生活。进入教会,你会发现,一切既有的方式,或者你在神学院所学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足以面对一个瞬息万变的教会需求。刚刚适应,就已经过时了。是坚持既有的教会传统而拒绝教会的潮流文化?是迎合后现代教会的潮流而无原则地改变自己?
基督教的信仰统绪如何适应这一特殊的环境,如何平衡各种关係,适应环境而不让信仰打折扣,这既考验我们的智慧,也试验我们的耐力。
与社会脱节,或者与世俗为友构成了当下中国传道人社会生活状况的两个极端。
四、教会职分与职务溷淆,圣职多有乱象
教会圣职问题一直是这三十年来中国教会最扯不清的问题之一。教会圣职的职分与官职化的职务一直溷淆不清。在某些教会,牧师的职分俨然成了教会职务、身份地位和待遇的象徵。圣职之设立也成了教会当局制约传道人最根本的手段之一。有些传道人从正规的神学院毕业,在教会专职事奉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受到信徒的爱戴和肯定,但饱受教会诟病的某些垄断教会权力机构把握了圣职按立的权利,就是不给予按立圣职。圣职的按立在某些人看来,恰似提供捞好处的机会,他们可以就此培植自己的势力,捞一把权与利的好处,同时也是压制新生代的有力武器。
伴随「教会」行政主体的圣职垄断,地方教会自行按立圣职的事件便频繁发生了。对此,产生了一个弔诡的问题:谁拥有按立圣职的神圣权力,或者说,圣职是教会内部的神圣信仰还是代表教会权利的行政主体的权力分配,是由机构代表的个人还是教会?就圣职的意义和传统而言,不言自明;但就中国教会的现实而言,又恰恰相反。何以解释真正意义上的教会权力以及圣职的界定?
中国传道人其实就活在这种圣职官职化的乱象之中。不解决这一圣职乱象,就难有中国教会真正的自立与成熟。
五、全而不精
由于专职传道人的缺乏,传道人的职分定位不清,中国传道人在教会实际扮演了全能型的牧者的角色:从神学理念到教牧辅导,从牧师到监护人,从历史到时政……传道人似乎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但正是因为「全能」而难以精于一样。
传道人当尽力满足信徒的灵性需要,按着正义传讲真理的道。但传道人也当明白自己的真正使命之所在,以免被那些无谓的要求分散了自己该有的注意力。诚如彼得所做的:果断地通过教会拣选了七个执事去管理比传道人更擅长的事,而自己则专心以祈祷传道为念(参见徒六4)。耶稣固然关心每一个人的需要,但当自己被要求帮助一个听众分家业时,耶稣却果断地拒绝了,并定下牧者与断事之官的区别(参见路十二14)。若传道人一开始就定下自己职分的范围,明确按照上帝给自己的恩赐和使命去事奉,专心于自己该做的,拒绝自己不该做的。让信徒清晰明白传道人的职责范围,便不会有不情之请,也就不会被太多无谓的琐事所纠缠,事奉也将更加事半功倍了。
六、缺少支援
传道人在事奉中不经意间就装了很多信徒的苦水,但往往自己的软弱却无法排解。于是,大多数传道人会选择以事奉去遮盖既有的孤独和心灵的空虚。继续受伤,又继续以事奉遮盖创伤。于是乎,事奉变成了传道人寻求疗伤的,逃避现实的偶像。
孤独,缺少精神支撑可能是大陆传道人的共性。传道人缺少朋友,特别是可以倾诉的朋友。也许传道人的职分注定了其是一个孤独的人,他无法从人哪裡寻得心灵的支持。但传道人可以不让苦水在心中过夜,不让伤害在心灵留痕。每天他可以向上帝倾诉所有心灵的感受,让上帝成为他的倾听者和辅导者。我们读诗篇,常常看到诗篇中诗人完全以人性人的身份所做的阐述。我相信,个中诗人阐述的过程,正是他们作为领袖和事奉者一个寻求上帝和疗伤的过程。传道人回归人性的实在,我们需要一些没有脱离社会处境而又灵性成熟的朋友,可以一起享受閒暇和寻求灵性的支援,让上帝成为我们的终极支援。
七、装备不足,难以面对日益複杂的教会需要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教会发展,传道人在神学院所接受的科班式的装备已经不足以应付现实的需要。教会留给传道人可以继续有效深造和学习的机会并不多。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或者农村教会,由于交通的闭塞,教会资讯流通的管道不畅,给传道人带去新鲜资讯的机会和资源更加匮乏。装备不足便去面对一个形如战场的事奉环境,传道人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们生活在过去的观念裡,难以适应后现代社会思潮与教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我们所接受的神学观念还没有釐清头绪,新的思潮便又接踵而至。面对传统与现代,福音派信仰传统与灵恩运动等现代教会思潮的冲突与冲击,我们显得莫衷一是。传统神学教育的旧皮带已经不能盛载后现代的烈酒。太过脱离现实的神学教育消磨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却无法在错综複杂的人生世事中给我们指明可行性的方法或出路。
八、神学立场溷乱,莫衷一是
我们自称是后宗派时期的教会。我们确实没有宗派包袱,但并非没有神学立场和教会体制系统的需要。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教会体制没有传统依据,我们的教会生活没有神学依据,我们的教会便会用领袖习惯和功利主义来决定教会的组织方式及伦理立场。
没有宗派背景,有时候更意味着没有神学传统,意味着我们的传道人在做教会决策时,没有可以参照的神学蓝本,遇到一位优秀的传道人,或许能独树一帜,发展出新的教会文化。反之,教会领袖就成了教会发展最大的阻力。
没有宗派背景,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自己的神学,相反,我们会有五花八门的神学思想,反而更让人莫衷一是。
九、渐渐冷澹麻木,事奉成了心理强迫或者煳口方式
传道人长久的危机得不到解决,便会习惯而变得麻木。没了热情,没了动力,没了追求,没了信心,没了梦想,没了创造力。对信徒的困境变得漠视,把事奉变成习惯,或者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要么狂热于事奉,以逃避他需要面对的环境,事奉就成了事奉者的偶像。要么把信仰生活变成了一套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变成应付差事的煳口方式,把神圣事奉视为平常。
麻木的人已经对上帝失去了信心,对人也失去了信任,他以挑剔的怀疑审判上帝的美意和他人的动机,事奉就变成了满足自己私欲的途径。对传道人而言,不信接近于邪恶。他不容易被感动,也很难再建立信心。
十、现代社交工具有让传道人失去了灵交能力的诱惑
有传道人抱怨,停电了,断网了就没法预备讲章了。本来,资讯时代的发展给了传道人更多学习的机会和传福音的途径,但网路如果使用不当便会成为传道人的捆绑,产生网路依赖症,反而失去了学习的能力。甚至让传道人一样沉迷于网路游戏和色情。在笔者参与的针对男士事工中,很多传道人坦诚一度沉迷于游戏和网路色情等。
网路很容易让人上瘾,也很容易让人沉迷于网路世界的虚拟或者半虚拟社交,而失去真正的沟通能力。同时,新媒体、电子产品代替了该有的祈祷和灵修生活。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让现代传道人失去了那直接自上帝领受活水的能力。
网瘾被称为继毒瘾和毒瘾之后最可怕的社会性疾病,而且它比前两者更加难以根治。
现代社交工具让传道人逐渐失去了灵交能力,我们积累了一辈子都看不完的网路资料,但我们不一定曾经善用过;以前我们抓到一本书便如饥似渴,现在我们天天搜集资料,但却失去了欣赏的能力;以前我们跪下来寻求圣经的亮光,现在我们用Google搜索灵感;以前我们裡面有不竭的灵感,而今,我们需要在网路的世界裡才能找到一点陈腔滥调的正确废话,或者似是而非的真实谎言……
网瘾如同喝盐水,我们愈喝愈渴,愈渴愈喝!
套用狄更斯的那句名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今天我们的传道人也正生活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却迷失信念的时代。我们有最好的环境,也面临最大的危机,我们有最多的资源可供分享,也有最多的诱惑让你蠢蠢欲动。
身处危机,我们需要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需要重建合乎圣经立场的体制,以建立传道人的制约与保障系统;需要与神、与人、与己建立亲密的关係,可以分享与分担;需要有一个人性人的正常生活,保障身体的康健和精神的满足。记住,我们是人,人性人,传道人!
编按:作者为内地城市教会牧师。
中国传道人的十大危机
8/1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