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本土神学



2/23/2015

陈到


据「2014 香港教会普查」分析,「我们(香港主流教会)呈现是精力下降,停滞发展、向外不感兴趣的局面。教会进入『空巢期』,一批下一代出走教会,教会领导层出现断层危机。」但与此同时,大部份教会亦怠于反省,继续讲一套不合时宜的廉价福音,说信了耶稣就会得到幸福。此外,社会水深火热,但谈起基督教,尽是叫人掩卷慨叹的鸟事,要不就是一些跳樑小丑。


今日跟人家传福音,难过卖保险。没有力量、没有感动,更莫说教会有改变世界的气魄了。基督教在香港落得如此下场,追源溯本,是过份依赖西方,以致未种出本土神学。 二百年前近代基督教来华,香港因着英国的缘故,教会在香港要地有地,条件是教会一直充当政府的非官方福利机构。而初期来华的宣教士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传福音,多一个中国人信主,中国就会因为福音而改变。这种方法在当年有效,很多华人被吸纳成为信徒,基督教也随之发展起来。福音救国的想法一直影响着华人信徒,而且影响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以致华人教会只重视「传福音」,对社会公义等议题相当冷澹。后来到香港在英国荫庇下发展蓬勃,加上中共禁止自由传教,福音救国方法不通。教会又讲救国转而讲救人,讲「信耶稣得永生」,福音变成一份人寿保,保死后升天。再过二三十年,民智稍开,永生不太吸引,教会再变招,福音变福荫,信耶稣保阖家平安、笑口常开。


这种过度个人化的信仰,面对当前社会问题,显得十分无力。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香港急速赤化、三权合一、警察滥权、公义不彰、人口清洗、年青一辈没出路……以上问题,教会不但无力解决,更有教会领袖高调维稳,依附权贵,连指出问题的道德勇气也欠奉。教会怎能服众?怎能得到新生代的支持?基督教的命途就和殖民主派、左胶一样,一次雨伞革命露了底牌,被急速唾弃。所以,香港教会急需一次革新,不改必殆。


当我们未找到自己革新道路之前,有两段历史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十年代初,德国境内许多基督徒受强烈的民族意识薰陶,对希特拉的当权充满期望。希特拉早年更扬言要团结德国的基督教会,并建立「正面的基督教」,博得不少基督徒支持。因此,当时「德国福音教会」内洋溢一片拥护纳粹政权的呼声。后来在希特拉推波助澜下,正式改名「德国基督教」,成为日后希特拉统一及操控全国基督教团体的政治工具。当时,好些基督徒对「德国基督教」的信仰教义及宗教政策深感不满,遂集结成一股宗教性的抗议力量,形成日后所谓的「认信教会」群体。


解放神学倾向描述耶稣为一个革命家。 七十年代的拉丁美洲,社会极不公义,政府不理民生,而且往往维护有钱人的利益,以致贫穷人成为牺牲者。同时(天主教)教会与压迫者的政府一同欺压穷人。基于上述的历史背景,拉丁美洲解放神学工作者就以「看见神在贫穷人的挣扎和苦难中的解放行动」为他们神学反省的核心。 香港的处境是特殊的,我们受着极权统治,有教会宣扬「顺服掌权者」,我们又因着政权对富人的偏帮,以致民不聊生。我们需要勇敢的基督徒对政权说不,与苦难者同行,以行动创造香港人的本土神学。


(原文刊于第二十七期《热血时报》,于2015年2月15日免费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