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增
经课:申三十15-20
人生在世,常要作大大小小的抉择。有些决定,在生命中可能盪不起一丝涟漪,但也有些决定,激起千重巨浪,改变人生的轨迹。毋庸置疑,今天的香港人,也是站在十字路口,面对着实存的选择……
摩西在申命记第三十章经课裡,语重心长地告诫以色列民,要他们在两条路──生或死、祝福或诅咒──中作选择。那时,以色列民经过四十年的旷野飘流,现在来到摩押平原,将要进入迦南地。回想四十年前,摩西带领以色列民离开埃及为奴之地,向耶和华应许的地方进发。由于以色列民没有遵守诫命,受惩罚在旷野飘泊,长达四十年之久。许多第一代出埃及的以色列壮丁均已老迈而死,摩西因此在进迦南前夕,向新一代的以色列民训勉,希望他们切切以上一代的失败为教训。同时,进入迦南,也标志着民族揭开历史崭新的一页,他们更要认定耶和华如何在历史中保守他们,要坚守昔日与耶和华的约。
这时摩西知道自己也被耶和华惩罚,无法进入迦南。他已经是个一百二十岁的老头儿,生命快要终结。不能进入迦南,是他一生最大及无法挽回的遗憾。但他却希望避免另一个遗憾的发生,就是以色列民在进入迦南后,不要再重蹈覆辙。试问谁人像摩西那样了解以色列民呢?四十年旷野生活,百姓充满各种埋怨及叛逆……进入迦南地固然值得兴奋,但他不无先见之明,对这群善变的民众充满忧心。所以,他说:「看,我今日将生死祸福摆在你面前。」想像一下摩西说这句话时的心境及语调,他希望以色列民不要忘记与耶和华间所立的约,「爱耶和华──你的上帝」,「遵行祂的道,谨守祂的诫命、律例、典章」,这样就能够享受耶和华所赐的福。相反,「倘若你的心偏离,不肯听从,却被引诱去敬拜别神,事奉它们」,「你们必定灭亡」。
摩西所言,对以色列民而言,可谓是老生常谈,在旷野已重覆听过多遍。他们当然知道,列祖与耶和华之间建立了约的关係。四十年前,就是这位耶和华藉摩西将他们的上一代从埃及地领出来。但对这段往事,旷野一代却没有认真及严肃看待,甚至继续发怨言。因此,摩西跟他们回顾历史,希望以色列民重视与耶和华的约,能够回转过来。对摩西而言,遵行耶和华的诫命「并不困难」,「不在天上」,「也不是在海的那边」,「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但按摩西对以色列民的认识,他却知道,即使是那么容易的事,以色列民也不一定听从。所以,他怀着迫切的心说:「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已经将生与死,祝福与诅咒,摆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
如果摩西陈述的是「生」与「死」的选择,难道以色列民不懂吗?试问怎会有人自寻死路?所以,问题不是想怎样,而是要作甚么,才能得着「生」。但摩西实在太了解以色列民了。他们在旷野中屡次犯罪及发怨言。儘管如此,耶和华仍保守以色列民,引领他们进入迦南;因此,摩西也没有放弃以色列民。申命记记载多篇摩西的肺腑之言,既重申诫命,又多番叮咛,特别向旷野一代重温历史。希望在离世前,将自己心底的话倾倒出来。
「我已经将生与死,祝福与诅咒,摆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这裡,摩西其实要色列民作选择,到底想要怎样的生命──生?还是死?进入迦南后,你们仍不知悔改吗?仍要活在罪中吗?还是在新的历史契机中,活出新的生命?摩西提醒众人,离弃耶和华的沉沦及叛逆经历,仍然历历在目。因此,以色列民要选择:仍想继续过这些生活吗?正因为切身经历过罪恶权势的辖制,才更渴求得到释放的新生命。想想那位满有慈爱的耶和华,岂不是仍然是那位守约的上帝吗?这位耶和华「就是你的生命」。若你们愿意听从及遵守祂的话,就可以从死亡及诅咒中得到拯救,让自己得着生命。
表面上,生与死是很清楚的选择,但实际上,原来我们并不知道,自以为选择了「生」,贪图短暂之利,却是引领我们远离生命。因为我们所选择,所追求的,其实是定义了我们的人生。今天,甚么是我们所选择的生命?是物质与财富吗?是权力与地位吗?难道生命的价值,仅仅只为了满足物质及追求财富?或虚浮的权力与社会地位吗?那么,甚么才是「生命」?意思是,我们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这是关乎生与死,福与祸的选择。摩西的回答是:上帝就是生命,当我们愿意听祂的话、遵守祂的诫命、行在祂的道上时,就会洞识生命的本相,明白生命的意义,要活一趟怎样的人生?
摩西的训勉,多次强调「今日」。「我今日将生死祸福摆在你面前」、「我今日所吩咐你的」、「我今日向你们申明」、「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无疑是带出一种「当下」的迫切性,迫使以色列民去面对,不是明天,不是将来,而是「今日」。因此,「今日」其实也是向此时此地的我们的发问及挑战。生命的拣选,并不是一次性的发问,而是一生不断地回应及选择的。特别是当我们每一次经历死亡、经历诅咒、经历罪恶权势的时候,也是每一次向我们提问:你愿意这光景继续下去吗?我们想选择改变么?今日就是我们作选择的时候,今日就是改变人生的时候。我们要作怎样的拣选?
此时此地的香港,我们该如何拣选生命?我成长的年代,经历了香港前途会谈的争论、前途未定,人心不稳的年代,也走过六四后信心陷于低谷的日子。转眼间,香港回归快将十八年。回归以来,特别在近两年间,许多人与我一样,都感觉到这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变得愈来愈陌生;港人引以为傲的核心价值、制度逐步被蚕蚀与扭曲。毋庸置疑,近年香港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面对社会各种矛盾及危机,面对许多不好的改变,这城市其实也正面对生命的选择。七十九天的佔领运动,让我们看见雨伞世代对香港社会的愿景。而反对佔领者的取向,也反映对香港前路的另一种期望与选择。当前政改的民意持续对立与分化,说明社会有着不同意见(包括基督徒之间),但在各种意见、对立与撕裂背后,其实是在问:到底我们想这个城市往哪个方向走?我们想要过怎样的生活?是默许社会不公义,还是为公义平等而奋斗?是将所有不同意见和谐及灭声,还是珍惜及尊重不同意见的表达?是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以此作为发展最大及唯一的标准,还是看重保育社区的价值?是以敌我矛盾来对待异己,还是寻求对不同政见者的尊重及包容?
「繁荣稳定」、「马照跑,舞照跳」,是三十多年中英两国所定义的香港社会,回归以来的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已充份暴露这选择的许多问题。《基本法》承诺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也面对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各种争议与震盪背后,在在说明旧有的范式与价值的失效,今天,正是每一位香港人(当然包括香港的基督徒)一起参与未来,去选择及定义香港要怎样发展、香港人要如何生活下去的时候。在这个危机及纷乱的社会中,教会持守甚么价值观?对自我身份的建构及认知如何?教会又作出怎样的选择?「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已经将生与死,祝福与诅咒,摆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今天,香港的基督徒及教会,在这个充满危机、矛盾及撕裂的社会中,到底对香港的未来,可以提出怎样的远象及愿景?我们是为香港的新生而奋斗,还是对其死亡默不作声?这是关乎生与死,福与祸的选择……
「生存,还是死亡,问题就在这裡。」(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莎士比亚.《哈姆莱特》(Hamlet)
编按:本文为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二○一五香港主日(七月五日)讲章,蒙协进会允准转载。「香港主日」详情见:http://www.hkcc.org.hk/acms/content.asp?site=hkcc&op=showbyid&id=34776。
(www.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