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白牧师 橡树文字工作室
编者按 凯勒《慷慨的正义》呼吁教会和基督徒关注社会公义, 并指出行义是基督徒当尽的本分。最近,橡树就《慷慨的正义》 一书访谈了李小白牧师(他在教会中负责慈惠事工),他认为“ 整体而言,中国教会还比较弱小,对社会、 政治问题缺乏神学指导与实践经验。 但随着教会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这些社会问题已经要求教会做出回应”, 而凯勒这本书可以说满足了中国教会的这一需要。
橡树:您觉得这本书对您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这本书适合哪些人阅读?
小白牧师:在中国教会已经显著成长并需要面对并回应社会问题、 影响社会的时候,本书的出版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与现实意义。 中国教会对有关社会公义、社会救济、 教会内慈惠等类似服侍既缺乏神学思考,也缺乏实践经验, 亟需从大公教会学习。本书就有这样的作用。
作者认为四类人应该读这本书:
1)看顾有需要者(作为志愿者)的青年基督徒: 建立起耶稣的福音与在生活的全部方面践行正义之间的关联;
2)对“行义”这个主题持怀疑态度的人: 这样的事工正是直接从这历史性、福音性的教导中出来的;
3)更年轻的福音派基督徒:这样一种教义的“再工程化”( 指转离一些传统的福音派教义,如耶稣的代赎和因信称义) 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
4)认为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会) 是地球上一股推动非正义和暴力的力量的人: 圣经从头到尾是一本致力于世上正义的书。
这当然是针对美国的情况。就国内而言, 这本书主要的阅读对象首先是基督徒—— 因为整本书的论证是基于圣经的; 尤其适合于那些从事这方面服侍的教会领袖和信徒—— 因为书中既有神学思考,又有教诲实践; 以及有意或无意将教会的使命局限于“传福音、救灵魂”的人阅读— —因为行公义不仅是全备真理的一部分, 也是当今中国教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橡树:就书名来说,您认为作者为什么强调行义需要“慷慨”?
小白牧师: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正义本身就包括慷慨,不慷慨就是不义;
2)上帝及其恩典是极为慷慨的;
3)慷慨是圣经对信徒的要求,是信徒对上帝恩典、主权的回应, 也是大公教会一直持守并见证的。
↑
橡树:作者对与“正义”相关的经文讨论中, 哪些是让您印象最为深刻的?为什么?
小白牧师:
1)有关公义是神的属性、基督对公义的关切,以及神、 基督要求基督徒行公义的部分:这是本书立论的圣经基础, 是指导并处理有关公义问题的神学根据(更确切地说, 前四章都是为此目的);
2)有关摩西律法对基督徒的效力与当代具体应用的部分: 这同样是我们教会中许多信徒的困惑,作者在这里所讨论及其结论, 具有切实的指导与现实意义;
3)以圣经旧、新约为统一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立论, 解经及应用颇合乎中道;
4)关于爱德华兹的引述, 可以引导我们探求大公教会的属灵宝藏并应用之;
↑
橡树:作者在第五章中提到基督徒行义的动机, 您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您认为基督徒行义的动力是什么?
小白牧师:作者认为基督徒行义的动机和动力都来自神:“ 圣经给信徒两种基本动力:在上帝美善创造前的喜乐和敬畏之情, 以及对上帝救赎中恩典的经历。”具体包括尊重神的形象、 承认上帝的所有权、回应上帝的恩典、 正义是因信称义的必然结果与标志等。
这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唯一正确的。 正义的基础与动力在根本上不可能建立在人类自己有罪、 有限与相对的价值观之上,即使如此能产生一定的效果, 也不可能长久。唯一的根基与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只能来自神, 来自耶稣基督的救赎之恩。
教会不仅需要持守并传扬这些真理,同时也必须活出这些真理。 对中国教会和基督徒而言,如何在社会中活出真理,既是当务之急, 也是不小的挑战。
↑
橡树:第六章中,作者认为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可以有“救济、 发展和社会改良”等不同层次, 您认为这对实际的教会事工有何提醒和挑战?
小白牧师:第六章开始论述实际生活中“如何行义”的问题, 本章的现实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尽管中、 美在教会和社会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但我认为作者对弱势群体需要不同层次的帮助的划分是符合实际情况 的,也有利于教会及个人开展工作。这些层次为:
1)救济:直接的救助,为满足人直接的身体、物质和经济需求。
2)发展:意味着给一个人、 家庭或整个社区提供他们需要达到自立的资源。
3)社会改良:直接解决人的需要和依赖之外的事, 即改变社会状况和社会结构,而这些是加剧或造成那种依赖的因素。
就目前的中国教会和信徒的实际情况而言,帮助多还只局限于“ 救济”这个最基本的层面,而且还是以信徒个人为主( 施予与接受者皆如此),尚未成为众教会普遍性、制度性的事工。 这部分比较容易开展,故应当成为教会日常事工的一部份, 并从教会内逐步扩展到社区和社会。
“发展”需要相应社会条件的支持,目前尚有一定困难。 但教会可以推动并鼓励有条件的信徒或机构尽力为弱势群体提供机会 和资源,也可以配合相关的主内机构工作。
“社会改良”目前恐怕还只能依赖有这方面负担的基督徒个人, 但教会可以并应当在属灵和其他方面提供指导和支持。同时, 教会应开始关注与社区有关的问题, 有条件的教会应当有目的的建立、拓展或转型为社区教会, 这很可能是未来中国教会的方向,当然也大大有利于社会改良。
↑
橡树:凯勒提到“制度化教会应该在内部及其周围社区施行救助, 而‘有机’教会应该进行发展和社会改良层面的事工”(第六章), 您对这样的划分有什么看法?
小白牧师:制度化教会和“有机” 教会的区分以及它们各自在行义实践中的服侍范围, 是上世纪由荷兰著名的改革宗神学家、政治家凯波尔提出的, 作者认为是正确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我想对指导中国教会也是非常实际的,是智慧的。
鉴于中国教会和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 中国教会目前恐怕能做的主要是探索可行的服侍模式与积累经验, 以便随成长与成熟不断拓展这方面的服侍。具体可以包括培训门徒、 教会内部慈惠、初步服务社区、支持信徒的服侍、与有关机构合作、 以及尝试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等。
↑
橡树:如何理解和应用作者(第六章中)所说的传福音与社会公义( 或话语事工与行为事工)之间的“不对称与不可分割”的关系?
小白牧师:作者把两者的关系说得很清楚:“ 如果我们把传福音和社会正义混为一谈, 我们就忽略了基督徒可以为这个世界做出的一件最独特的服事。…… 但是,很多基督徒更强烈地关心传福音, 而把行义视为一种分心之事,会使他们的焦点离开福音使命。 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但在实际开展教会的事工时,平衡这些方面需要智慧,也需要探索。 应当以本教会所领受的异象(这异象往往也有阶段性)为核心、 为教会整体事工的焦点, 并在此前提下根据教会的实际情况平衡地开展社会公义事工。
↑
橡树:对于作者提出的基督徒公义事工的两个特点“谦卑合作”与“ 敬意挑衅”(第七章),您如何理解?
小白牧师:对“正义”的理解在本质上一定是道德性的, 因而必然是宗教性的。故此, 在开展公义事工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信仰,基督徒就有“坚持原则” 的必要。但公义事工,尤其是与社会公义相关的, 不是教会和信徒可以独自承担的,一定需要世人的参与。 在这个过程中,“谦卑合作”与“敬意挑衅”的平衡是必须的。 只是“敬意挑衅”的翻译有点费解,换用“坚持原则” 就容易理解多了。
↑
橡树:作者在第八章中有一处论及“行义”与“平安”的关联:“ 总体来说,‘行义’的意思, 就是你的生活方式会促进一个强大社区的诞生, 人们可以在那里繁荣发展。但是,具体来说,‘行义’的意思, 是去到那些失去平安的地方,去修复平安。在那里, 社会的一些弱势群体正从社会编织体中坠落。 当我们集中精力满足穷人的需要时,平安就会来到。”“行义”与“ 平安”两者的关联对于基督徒日常生活中的行义有什么启发?
小白牧师:基督徒应该是和平之子,是使人和睦的人, 这是圣经一再的要求。而行义对恢复并保持平安 所不可缺少的。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失去了公义与平安, 整个社会充满戾气。因此,教会内首先应当行公义,应当充满平安, 从世界中分别为圣,成为社会一个平安的“特别社区”。 这不仅能给教会带来各样益处,而且是一个有力的见证, 给社会带来希望,也指明方向。
↑
橡树:您认为总体来说这本书中的讨论对基督徒理解“正义”及“ 行义”有何助益?
小白牧师:整体而言,中国教会还比较弱小,对社会、 政治问题缺乏神学指导与实践经验。 但随着教会的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变化, 这些社会问题已经要求教会做出回应。在这样的时候, 本书出版的意义和对教会的作用就不用多说了。从另一方面讲, 也正是教会的需要,才使得本书以及作者其他的一些著作( 这可都来自大都市一线服侍的牧者啊!)能得以出版——因为, 这是神自己的工作,他的时间不错误!荣耀归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