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奴主义一直是犹太-基督教的传统。圣经宣告:“第50年,你们要当作圣年,在遍地给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利未记25:10)。在这一年,那些卖身为奴的人要全部得回自由,出卖地业的人要重新得回自己的产业。圣经还规定:你若买希伯来人作奴仆,他必服事你六年,第7年他可自由,白白地出去。信仰一神论宗教的犹太人社会不允许有奴隶制度的存在,这是基督教能够传遍罗马西方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亚里斯多德曾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在一个奴隶和自由人之间“不可能有友谊可言”。但从公元1世纪起,基督徒却和奴隶成为弟兄,一起在上帝面前领受圣餐。使徒时代的保罗就要求他的朋友兼信徒将逃往的奴隶当兄弟一样对待;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说,奴隶制是罪的产物,与上帝的计划相悖逆。莱克坦修在《神圣法规》中说,“上帝眼里没有奴隶”。皇帝君士坦丁对盗卖他人孩子为奴隶的人执行死刑。公元2、3世纪以来,基督徒开始大量释放和赎回奴隶;一些修会在长达五世纪的时间里不断将基督徒奴隶从摩尔人中赎回。3世纪时,一位叫卡里斯图斯的奴隶成为牧师,再成为主教,教会甚至将他列为早期的一位教皇。6世纪时,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修筑了当时最雄伟的圣维他尔大教堂,就是以4世纪时一位殉道的基督徒奴隶而命名的。
欧洲的奴隶制随着福音的遍传而消失。凡所交付我们的,应使他们自由。”一位自由人在释放农奴时说:“原始的时候我们的主上帝立一个乐园,放人在园里面,给他美满和完全的自由”(杨昌栋:《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贡献》第96页)。1102年,伦敦宗教会议确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为非法。1436年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国人说,在基督教里面,从来就未听说过一个人敢骄傲地对别人说,“你是我的”。因为无论是谁,贵族或非贵族,富人或穷人,一信基督,他就成为了基督的肢体。有人说得更明确,“为主的,和为奴的,在耶稣面前都成为一了”(杨昌栋:《基督教在中古欧洲的贡献》,第112、95页)。
宗教改革后,从天主教分化出来的新教使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慈善救济,保护老人、儿童,提高妇女的地位,禁止酷刑、严禁株连无辜,作战不能伤及平民、也不能杀害或虐待战俘,消除古代遗留下来的奴隶制残余等。
2.欧美的废奴运动
杰斐逊出身于弗吉尼亚州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本人是奴隶主。他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向州议会提出一项废除奴隶制的办法。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的原稿中,本来有谴责奴隶制的文字。他认为奴隶制破坏了人类的天赋权利,侵犯了黑人最神圣的生命和自由权利。他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愿意牺牲自己,以求通过任何切实可行的办法使我们摆脱这种严厉的指责。如果能用那种办法全面解放和遣返奴隶,那么,舍弃那种命名不当的财产(奴隶),是一件不会使我有所犹豫的小事。”不过,当时多数人承认,某些自然差别是不可避免的:“弱小与强大,聪明和愚蠢——甚至贫穷与富有,博学与无知都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在真正的共和社会里,只要不是由自然的差别产生的,这些人为的差别就绝不会是极端的。”所以,抨击奴隶制的言论被删去。杰斐逊说:“愿《独立宣言》在全世界成为唤起人类的信号,……科学之光的全面传播已经使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明显的真理,即:广大人类并不是生来在背上就有一付鞍子的,而少数的幸运儿也不是生来就穿着马靴和装上马刺、蒙上帝的恩惠可以随时理所当然地骑在他们身上的。”
英美废奴运动有两股力量:一是威伯福斯和他领导的“克拉朋联盟”,二是推动了黑奴福音大复兴的传教士们如著名的莫拉维弟兄会。他们打破传统教会的等级,均以弟兄相称。为要向黑人奴隶传福音,甚至故意成为奴隶,在非洲各处忍受患难,自称“隐藏的种子”。
大英帝国最先提出废出奴隶制的,是英国下院议员威伯福斯。他说“奴隶制为基督精神和宪法所不齿”。他年轻时在日记中写道:“全能的上帝把两个伟大的目标放在我面前:废除奴隶买卖和改革人们的礼貌。”从1788年开始,威伯福斯在英国国会争取禁止贩卖黑奴,困难重重,他不屈不挠;1792年小皮特在英国国会中的废奴演说第一次赢得了多数议员的赞同;1794年,法国议会通过解放法国领地上的所有奴隶的议案。
1807年初的伦敦,一位潜逃的奴隶被主人抓获了,把他戴上铁镣交付给曼斯菲尔德法官。当时在英国有约15000名奴隶,每个奴隶价值50英镑。如果奴隶们都获自由,奴隶主们将损失75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法律并没有禁止奴隶买卖。曼斯菲尔德法官判道:“奴隶制度的状况是如此丑恶,以至除了明确的法律以外,不能容忍任何东西支持它。因此,不管这个判决造成何种不便,我都不能说,这种情况是英格兰法律所允许和肯定的。因此必须释放这个黑人。……每个来到英格兰的人都有权得到我们法律的保护,不管他在此之前受过何种压迫,他的皮肤是何种颜色。英格兰自由的空气不能让奴隶制玷污”!
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了禁止本国船只贩运非洲奴隶的法案。威伯福斯随后致信他的好友门罗及美国总统杰斐逊,请求两国共同搜捕海上奴隶船只。1815年“克拉朋联盟”推动英国在维也纳和会上,促使欧洲各国同意禁止奴隶贸易。消息传来,当晚英国各处的教堂挤满了进来祷告的黑奴。当时一首著名的黑人歌曲唱道,“喔,威伯福斯先生,你是我们的弟兄朋友,努力使我们得自由。愿上帝的大能祝福你,虽然很多白人不让我们自由,黑人怎么办,黑人怎么办,上帝给我们力上加力”。之后英属殖民地迎来了第一次黑人福音大复兴。1830年,巴黎竖起古代奴隶起义的英雄斯巴达克的雕像;同年英属殖民地的奴隶制被彻底。1833年7月26日,威伯福斯去世后的第三天,英国议会通过了最后废奴法案(the Bill for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宣布奴隶制为非法,并以每人27英镑,共付2000万英镑的赎金,解放大英帝国全境内的75万奴隶。
2007年3月25日,英国女王伊莉萨白二世、首相布莱尔和政府要员参加了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的废奴200周年纪念活动。在纪念废奴运动时,有一些感人的镜头。例如,第一个将非洲奴隶贩卖到大西洋的英国人,是被英国女王册封为爵士的约翰.霍金斯,这位爵士的后裔安德鲁.霍金斯几百年后,与其它20名白人一起前去非洲冈比亚,在他们的祖先曾经贩奴的地方下跪,请求非洲人民原谅其祖先的罪行。因此,一些非裔团体要求英国政府承认那段“反人类罪恶”、正式道歉并赔偿奴隶后代。但英国首相布莱尔只是对英国曾参与奴隶贸易的做法感到抱歉,并未代表政府正式道歉。英国社会的主流——不论是政府还是反对党,都不认为他们有必要就奴隶贸易的历史向非洲人道歉。其理由是:一,奴隶制在非洲早就存在,按照当时的法律,贩奴是合法的;二,在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等诸多贩奴国家中,英国不顾自己的利益,带头禁止奴隶贸易,已经实践了人道主义。三,英国并未故意推销非洲奴隶,是非洲人主动输出廉价劳动力,以满足西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上看,奴隶制在非洲早就根深蒂固。例如,战俘被迫成为奴隶,债务人或犯有严重罪行的人也沦为奴隶。既然那个时代把奴隶视为主人的“动产”,那么,非洲主子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奴隶卖给西方人?当时一个强壮的奴隶可换得20-30英镑,这样的好价钱何乐而不为?当年一位尼日利亚黑奴埃奎亚诺(Olaudah Equiano),后来成为著名的黑人废奴领袖。埃奎亚诺小时候和妹妹在外面玩的时候被人掠走,被卖给了一位皇家海军军官。他幸运地跟随主人周游世界并接受了教育。在赎回自由之后来到伦敦,在废奴运动中做出了很大贡献。就是这样一位奴隶制的反抗者,在他的自传中也提到:他的黑人酋长父亲就是一个蓄奴者。可见,是非洲本身的奴隶制度造成奴隶贸易这一现象。当英国人提出要停止奴隶贸易时,首先就遭到非洲酋长们的反对。一位酋长的回答是:“什么!猫能停止抓老鼠吗?哪个猫不愿嘴里叼着老鼠死去?我要嘴里叼着奴隶死。”值得注意的是,早在7世纪,阿拉伯人就在非洲东部贩卖黑奴,比欧洲人要早得多。有数百万黑人作为奴隶贩往阿拉伯世界。在欧洲取缔奴隶贸易之后,直到20世纪,阿拉伯人还在继续这一贸易。但至今没有看到非洲人要求阿拉伯人道歉。
今天,全世界各国都废除了奴隶制,但仍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奴役。被强制奴役的人被称为“变相奴隶”或者“隐性奴隶”,这些类似奴隶的现象包括:非法性交易、劳动抵债、招募童兵、人口走私和奴工。当代最典型的蓄奴现象是在苏丹和毛里塔尼亚。那儿奴隶的价格随行就市。1988年,一支自动步枪可以换6、7个奴隶少年。1989年,尼罗河上丁卡部落的一个妇女或儿童,在市场上标价90美元,到1990年,由于抢人事件大增,奴隶供过于求,价格跌到15美元,奴隶贩子就把有些儿童运到利比亚去卖。当代奴隶大约有2700万到4000万。据联合国统计,全球仍有2700万多奴工处境悲惨,数以百万计的童工过着近似奴隶的生活。
马克思发现「资本家剥削劳工」 -- 劳工一生一世中间最大的本钱,就是生到死之间的体力,而这些体力竟然被利用成为资本家发财的工具。所以他看到这是一个「人剥削人」的世界,于是最后发出了对后世影响甚巨的《共产党宣言》:「全世界的劳工们起来!反抗那些剥削你们的人,你不必怕,因为你唯一的本钱就是你的劳力,你做得半死,不过是为了维持你的生活,使你的身体可以继续生存,可以继续有劳力来替他们效劳,你要挣脱这个捆绑,你不必怕反抗他们!」;「全世界的劳工起来,反对剥削你们的资本家,因为你最后所能失去的不过是锁链而己,你不能失去什么!」我相信这是历史中间最短、最精,也是最能产生效力的煽动言论,再没有任何一种煽动性的言论,比马克思、恩格斯在一八一四年提出的《共产党宣言》,产生更大的力量。
马克思到死的时候,他的《资本论》还不能列入德国任何一间大学,当作学术课程来教导人,但竟然在他死以后,他的思想统治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口。他好像替下层劳工建立了新的人权的基础,他好像正在声讨那些剥夺人性尊严的人,企图把人应有的尊严归回给劳工。但是事实证明刚好相反,凡是接受共产主义的,全国都变成被剥削的劳工,变成没有「奴隶」之名却充满奴隶之实的社会。所以没有奴隶名称的地方,可能实际上产生最多的奴役百姓的事情。而圣经说:「你们作仆人的,要顺服你们的主人;你们作主人的,要待你们仆人如同弟兄一般。」(参:弗六:9;西四:1),这里就让人类看见了圣经对人权的尊重。当我们还没有办法、时机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废除奴隶制度时,圣经已经超越时代的限制,把人与人彼此尊重、相爱的人性的尊严表现出来。
人要管理自然界中比人更大、高更、更有力、更勇敢、更野蛮的动物,因为神已经这样规定。但是当人认为「我如果连兽都可以制伏,你这个人我为什么不能制伏?」时,人就企图逾越神所规定的,想要把人当作工具、把人当作产业、把人当作是可以欺负的对象,结果就是人侵犯人、人干犯人权、人践踏人的尊严。
美国历史上存在为数不少的黑人奴隶主这一事实,长久以来被人忽略了。直到21世纪来临,美国黑人作家爱德华.琼斯的小说《已知世界》(The Known world),获得世界上奖金最高的小说奖---都柏林文学奖,人们才注意到黑人奴隶主这个奇特的现象。故事是根据美国南方蓄奴制度的历史真实写成。小说主人公是黑人农场主亨利.汤生德曾经是一名奴隶,喜读《失乐园》等文学作品,对白人主人威廉.罗宾斯毕恭毕敬。后来,爱德华从罗宾斯那里赎得了自由,先是开了一家鞋店,赚了不少钱,开始购买黑奴,后来买下了一个种植园成为奴隶主。照理说,奴隶出身的黑人成了主人,应该对他那些同肤色的同胞要好一点。在当上奴隶主之前,亨利确曾立志要做“一个比他认识的所有白人都要好的主人”。但结果是,相同的肤色和“失乐园”一类的文学并没有使他更善良,亨利在鞭打自己的黑奴时 ,与白人主子一样残暴凶狠。这就使这部小说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它颠覆了黑人文学一味控诉白人的传统,展示了奴隶制度的深层复杂性。这部小说中的故事横跨十多年,通过矛盾的展开和人性的揭示,描写了奴役无处不在的现实。那种制度化的奴役涉及各个文明和族群,不管肤色如何,人们要么被奴役,要么奴役他人,谁也没有真正的自由。
美国独立后,社会上普遍洋溢着一种千禧国气氛,《我的双眼看到了主来临的荣耀》成了那时最为流行的圣歌。但在南方,延续数百年的奴隶制依然存在;在基督徒们看来,这是留在美国这个“世界之光的国度”身上的黑暗点,是违背基督精神的罪的制度。
为建设这个基督的千禧王国,消除基督国前进路上的障碍,众多的基督教徒投入到废奴主义运动当中。1809年,美国在英美双边会议中宣布,在星条旗下禁止奴隶贸易。在1835 年废奴社团的成员里,有2/3的会员是福音派牧师。那些建立所谓“地下通道”帮助黑奴逃到北方的组织者,几乎全是贵格派的信徒。长老会和卫理公会都曾给予废奴运动属灵上的支持。东部和中西部的福音派人士,也时常卷入对抗奴隶制的奋斗。
在舆论上,基督徒也营造废奴舆论,使奴隶制成为众矢之的。对废奴运动产生很大影响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是一位牧师之女,她说是上帝本人写下的这本书,在整个故事结尾时说:“不管是南方或是北方,每个人都在神的面前有罪;教会对废奴问题已是责无旁贷!”她的哥哥比彻也是当时的著名的废奴主义牧师,在他担任伊利伊诺学院校长期间,该学院开始接受黑人学生。
由于“即使以血淋淋的末日般的战斗为代价”,基督徒也要废除奴隶制度,所以南北战争就不可避免。在此期间,很多神职人员为废奴运动献出了生命。长老会牧师洛夫乔义(Lovejoy)因出版废奴书籍被枪杀,黑人逃往的地下通道创立者、牧师托利被关押致死。
南北战争开始之后,众多的基督徒投入了战争,他们把战争看成捍卫基督精神的战争。约翰.布朗是一位战争时期的美国英雄,他作为北方间谍而被处死,被处决前,他说,“恨不能为祖国死两次”,他说上帝给他的使命就是让他消灭南方的奴隶制。乔治.马斯丹说:“当南北战争进行的最激烈的时候,北方人往往将联邦军队的前进等同于基督王国的前进”。
蓄奴时代美国的奴隶最少,只是因为奴隶制引发了南北战争,所以人们才注意到美国的奴隶制。历史学家塞缪尔.莫理逊在《美利坚历史》一书中说,与北方白人对黑人的冷淡相反,“南方的奴隶主们对黑人奴隶有一种理解和爱,让自己的孩子吸黑人的奶汁,与黑人的孩子一起玩”。塞缪尔莫理逊说:“南部诸州对奴隶的虐待狂式的虐待,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大多数的奴隶主无疑对奴隶是亲切并富有人情味的”。即便是现在,在美国仍然有人认为,当初白人把黑人抢到美洲做奴隶实际上救了他们,因为黑奴们在奴隶制下过的生活比在非洲的原始部落中的生活要好得多。
基督徒们对奴隶制的厌恶,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南方的奴隶制真正的多么残酷,而是来源于对基督教精神的执着。在基督徒们看来:无论奴隶制度多么温情,给人带来了多大的好处,一个完全地剥夺了他人自由的制度就是罪的制度,它与基督的“爱人”的精神相违背。正是基督的爱人精神,驱使美国人废除了奴隶制。
“爱你的敌人”根除奴隶制
李将军(Robert E. Lee)的故事——“爱你的敌人”就不会有对敌人奴役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期,南方军队的统帅李将军算是美国名门之后了。他21岁就成了华盛顿养子的乘龙快婿。他的爷爷理查德德德德.亨利.李,于1776年提出起草《独立宣言》动议,并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的弗吉尼亚代表。他的先辈都是美国功勋卓著的开国者。
李将军为什么成了分裂事业的战神呢?因为美国是一个“合众国”,加入联邦是各邦通过投票表决同意的。既然各邦“来”是自由的,为什么“去”就不能自由呢?要知道,根据当时的美国宪法,林肯是没有向要脱离联邦的南方宣战的权力;《独立宣言》有言在先: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南方不想跟北方在一起过了,难道南方就没有这样的自由吗?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李将军是简单的背叛,不如说也是为自由而战。
起初,联邦要任命他为统帅10万大军的少将,遭到了他拒绝。布莱尔曾问他,谢绝职务是否跟可能失去家中的奴隶有关。李回答说:如果美国的400万奴隶都归他所有,为了避免一场战争,他会欣然地让他们全部获得自由。他说:为终结奴隶制度,发生在州与州之间的战争是不需要的,这邪恶的制度终将因基督教而逐渐衰退。他不是为保全奴隶制而战。他早就认为:“蓄奴作为一种制度,在任何国家中都是一种道德上和政治上的罪恶。”作为继承人,李将军遵照岳父的遗嘱,1862年释放了所有的奴隶,并亲自为自己因婚姻而承继的几位奴隶们签发了通行证,让他们越过防线投奔北方。即使整个南方,也不能简单地说独立只是为了保全奴隶制。因为奴隶主只是南部白人中的少数,只有5%的白人拥有奴隶。美国历史学家说,战争爆发时“南部人民在争取独立上几乎是万众一心的”。
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剑指向自己的家乡。李是热爱联邦,在给姐姐的信中,他说弗吉尼亚退出联邦的行动是错的。但他也忠诚于弗吉尼亚:“尽管我如此热爱联邦,可我却无法下决心举起拳头去打我的亲戚、我的孩子、我的家。”随着1863年1月1日解放宣言的发布,李为之战斗的事业失去了道义的制高点。在《美国国内战争史》里,英国埃德蒙斯将军称李有“伟大的军事天才”,而李的天才意味着联邦的灾难。他指挥的杰克逊将军在第二次布尔伦河战役中,打败了波普将军率领的联邦军队;就连林肯都跌坐在椅子上,喊彻底完了。在钱瑟勒斯维尔战役中,李将军的邦联军队以少胜多。李又一次使林肯感叹“不足6万饥寒交迫的叫花子把13万精兵杀得丢盔弃甲”!但南部邦联还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穷途末路。
到了1865年,忠于他的士兵们只能用野洋葱、野草、陈年的烂土豆和所有只要能吃的东西充饥了。大势已去,继续流血只会是无谓的牺牲。李将军知道,该让战神歇息了。1865年4月,他下令打起了白旗。李将军在他给战士们的最后一份文告里说:“只是因为感到英勇和忠诚是无法补偿继续战斗所招致的损失,所以我决定避免无谓的牺牲。”
他在去洽谈投降事宜前,对手下说:“我可能要成为格兰特的阶下囚了,我想我必须使自己的仪表尽可能好一些。”李将军提出,败军不受辱,必须充分保证南军将士的人格和尊严不受侵犯。格兰特的助手奥特将军还特地提醒他的上司,应在停战协议里写上,所有接受投降的南军军官可以随身携带他们的手枪和佩剑。格兰特将军接受了它。在谈判中,李将军希望他的骑兵和炮兵能够保留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马匹。格兰特答:“如果这些士兵没有现在所乘马匹的帮助,就很难收获下一季的庄稼,养活家中老小过冬,我会这样安排的。”那些马匹曾经是战争的工具,但格兰特和李都没有忘记,美国需要和解。
李将军尽力了,投降未必不英雄。1865年4月9日,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与随从们先后骑马来到弗吉尼亚州的阿波马托克斯镇。他们在一个叫迈克林斯家的二层红砖楼里签署了有关投降的协议。一俟签字仪式结束,罗伯特.李即起身告辞。格兰特将军亲率随从降级相送。当李将军一身戎装,如一尊雕像含泪离开时,在场的北军将士全体肃立,举帽致敬,目送了一个悲剧英雄的最后谢幕。
格兰特胜利了,但他能给昔日兵戎相见的敌人以体面。没有绞刑,也没有押着俘虏举行胜利游xing。硝烟散去,仇恨并未随着战争一起结束。在这场战争中,共有62万人丧生。大约每60个美国人里,就有一个死于战火。照常理来说,总得有人为这场残酷的战争负责。
当总统约翰逊问格兰特什么时候能审判李和杰斐逊.戴维斯这些人时,格兰特认为决不能审判,除非他们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他说他宁可辞去司令之职,也不愿去执行要他逮捕李的命令。从此,一个联邦大团以叛国罪对李提出起诉的事,也就没有了下文。
一个能区分政治问题和法律问题的民族是理智的。美国内战没有产生战犯,也没有一兵一卒在未来的岁月里因为“历史问题”而遭到清算和迫害,胜利者更没有用笔墨掀起一场丑化运动以便将反叛者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南部邦联总统杰斐逊.戴维斯1889年去世,活了81岁。副总统斯蒂芬斯战后不久就被佐治亚选为联邦参议员,死后墓碑上居然还刻着 “一心为公”,他生前没有被人改造,死后也没有谁去鞭尸扬灰,尽管他至死都坚信奴隶制比工资奴隶制更有人性。即使是1865年4月14日林肯被同情南方的布思刺杀,美国也没有因此疯狂,来一次彻底干净肃清南部残余的斩草除根运动。美国始终是一个“不彻底”的国家。
战争结束了,李从此远离尘嚣,也远离仇恨。他拒绝了一家保险公司年薪1万美元的聘请,在1865年9月就任了华盛顿学院的院长,工资一年只有1500美元。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30余年里,昔日南部邦联的一些大人物们,用回忆录和文章继续着往日的战斗,而这位善于辞令的院长,却什么也没有写。在1870年——李生命的最后一年,他带着女儿安妮到南方休了两个月假。所到之处,迎接他的是鲜花、欢呼和敬意。在哥伦比亚,南部邦联老战士冒着倾盆大雨,列队走到车站欢迎;在奥古斯塔,数千人向他致敬;在朴次茅斯,人们为他鸣放礼炮……南方的人民用凯旋者才可能获得的仪式迎接这位过去的败将。
1870年李将军长眠于华盛顿学院的小教堂下。在那里,他的塑像依然身穿南部邦联军装。在所有的建筑中,以李将军的雕塑最为壮观。那是一尊立马平川挥刀前进的全身铜像。那铜头怒马足有二层楼高,李将军就站在那么高的位置,抽出他那把西点军校赠予的指挥刀,指向北军阵地,回头向他的南军阵地发出“fire!fire!”的命令,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在亚特兰大的石头山公园,像山一样的巨石的正面雕刻着美国内战期间南方几位反叛首领的巨幅肖像,其中,李将军身跨战马,目光炯炯,神态沉稳,一派大将风度,游人都以之为背景拍照。美国没有官方统一的教科书,出版历史著作不用官方审查,谁也没有权力向国民强制灌输某种被认为是惟一正确的答案。对李将军和平叛的格兰特,美国人可以同表敬意。“历史”叫作“他者的故事”(History),这更符合“历史”的本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