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屠夫(吴淦)是一个传奇”



6/01/2015

【纽约时报】:  中国逮捕维权活动人士吴淦

狄雨霏 2015年06月01日




中国警方逮捕了维权活动人士吴淦。支持者称,身形魁梧、留着标志性的光头和黑胡须吴淦巧妙地把网络与现实生活中的抗议结合起来,但官方却在大量文章和官方电视台的报道中,把他描述成了一个道德败坏、来自糟糕家庭的闹事者。

上周,42岁的吴淦被捕之后,《人民日报》、官方通讯社新华社、CCTV和公安局的报纸对他发动了猛烈抨击,其言辞之激烈,甚至连经验丰富的观察者都感到震惊。他们认为这些报道就像一场政治运动,而且还认为,这些文章表明共产党把注意力放在了一种新型活动人士身上:背后没有特别的组织、平台或网络,但颇受社会欢迎的个人。以前,被关押的政治活动人士刘晓波和艺术家艾未未等知名的个人也曾受到过类似抨击,但是针对草根阶层的很少。这些人在中国支持者众,但外国对他们知之甚少。

吴淦的网名是“超级低俗屠夫”,他的律师葛文秀(音)在广州通过电话表示,这个名字是在嘲讽,吴淦声称自己要“宰了”的那些存在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官员。葛文秀称,吴淦“有种幽默感”,会对官员的低俗行为进行夸张的模仿。5月20日,警方首次逮捕吴淦,当时的罪名是在位于江西省南昌的高级人民法院门口“扰乱单位秩序”及“公然侮辱他人”。吴淦是福建人,当时去江西是为了对正在举行示威活动的律师表示支持,这些律师希望能获得关于一桩有争议的旧案的法院文件,并重新调查此案。

根据CCTV播放的视频,吴淦从一辆出租车上走下来后,迅速加入示威队伍,他高声呼喊,在法院门前张贴海报。警察赶到现场,吴淦随后被拘。

一周之后,吴淦的罪名变成了更严重的“寻衅滋事罪”和“诽谤罪”。第一个罪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说法,近年来曾被警方用在许多维权活动人士身上。

葛文秀称,吴淦已经被转移到了福建的一个看守所。

近期,在吴淦的帮助下广为人知的一个著名案件,就是45岁的徐纯合被一名警察击毙一事。此案发生在黑龙江省庆安县火车站。

这些报道有许多出现在报纸头版或官方媒体的主要新闻节目上。它们援引了吴淦的邻居和熟人的话,称他的家庭对他产生的影响不小。他的父亲结婚时是倒插门。在中国,通常是女方搬到男方家住。“哪里热闹他就往哪里跑,就像闻到臭的苍蝇,到处飞来飞去,唯恐天下不乱,”一名姓陈的男子说。

报道称,吴淦擅长“欲擒故纵”、“声东击西”等战术,诋毁了许多官员。报道还指责吴淦抹黑一位因公牺牲的警察,并对他离婚的事情进行了一番谴责。

吴淦是下施村人,曾经当过兵,还在厦门航空公司当过保安,“写过一篇所谓的长篇小说,但很低俗;平时工作吊儿郎当”。报道称,他的父亲曾“打砸养鸡场”——因此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并因为越狱加刑一年。

吴淦的朋友和熟人称赞他是勇敢的权利活动人士,虽然没有一个机构给他撑腰,仍然敢于对抗官员。

“他的性格比较直率仗义,”网名为北风的温云超在纽约说。“但言行中也有比较粗俗的一面,”温云超在微信上说。

“屠夫(吴淦)是一个传奇,”项小凯在一条社交媒体上被大量转发的信息中写道。“在极权黑幕之下,维权处处遭遇挫折,常常面临绝望境地。而屠夫则一次又一次地用生动案例说明,即便是看似无边的黑幕,在微观构成上,也不过是一堆腐朽卑劣的结点。”

北京大学的一名政治学教授说,官方新闻媒体的报道是为了将吴淦“妖魔化”。由于担心公开表态带来的风险,他要求匿名。

“吴淦是从网络世界到真实世界的一个联系,”这名教授说。“他是一个非常会利用科技的人,也是为案件吸引资金、注意力和支持的新锐人物。他也非常擅于‘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因此,他处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点,这两者的结合是政府最害怕的,”这位教授接着说。“这解释了为什么政府如此急于用自己的各种媒体来毁灭他。”



狄雨霏(Didi Kirsten Tatlow)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