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与「雨伞运动」



7/22/2015

刘兆荣



以下是我作为一位神学生修读「终末论」后的一点反思,都是莫特曼(Jügen Moltmann)的神学。谈不上有系统的整理,只是随着课堂一些内容而触发的思绪,但都是围绕着「雨伞运动」。

身分•相关性•雨伞运动

在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翻开《被钉十字架的上帝》(The Crucified God)一书时,已在「雨伞运动」之后。莫特曼在第一章便处理一个课题:信仰的身分和相关性(the identity and relevance of faith),他提到基督教面临着一个日益加剧的切实性和可信性的危机,特别战后西方社会的教会一直「食老本」,而社会上不少声音指教会已脱离了周围的世界,无视于现实。1 于是教内人为寻求这种「相关性」走向其他社会学科,或参与人道救援工作,或从事社会革命。

这种声音由昔日欧洲社会到今天香港仍然响亮。就以今次「雨伞运动」为例,教会内不少教牧、信徒积极参与,有的甚至走到最前线冲击。期间我听到不少主内肢体埋怨教会太抽离于社会公义的事(即太离地),似乎「雨伞运动」跟「公义」划上了等号。另一面,亦有主内肢体对运动不屑一顾,有的甚至痛恨这种破坏社会安定的捣乱行为,一面倒倾向社会建制(我亲自见证一位肢体向我青筋暴现)。如果我们顺着莫特曼的思路去想,无论前者或后者(教内的黄丝与蓝丝?)也堕入「身分•相关性」的问题。

对于前者,莫特曼问在种种行动中,教会怎能保证不失掉基督信仰的身分呢?2 也是问在社会运动的过程中,一个政党、政治团体跟教会群体的参与有没有不同?如果没有,为甚么不乾脆参与政党?如果有,那么教会应如何参与,那些界线是不能踰越的呢?对于后者,莫特曼同样会问信仰跟世界有甚么关係?是孤芳自赏,自high的小教派吗?其实,持这种态度同样会面对信仰的身分危机。


十字架•雨伞运动

莫特曼面对「身分•相关性」这问题时不是二选其一,他视两者实是互生互补,3 他提出十字架神学便是答桉。十字架事件表明三一上帝认同这世界,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成了被鄙夷、被遗弃、被压迫的人的兄弟,与人休戚与共;但同一时间被钉十架的基督亦认同于「压迫者」所承受的苦难,这苦难就是「失去上帝、被上帝遗弃」,4 十字架正是这样一种记号,莫特曼的名句「上帝在其反面中显现」,5 在相异中彰显爱。十字架是信仰的「身分•相关性」。

回到「雨伞运动」,这又有甚么意涵呢?记得雨伞运动期间(九月廿八日),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决定开放香港堂,让有需要的人有休息之地,包括黄丝或蓝丝。这做法自然引来极多批评。循道卫理联合教会会长袁天佑牧师曾表示:「教会不是因为支持『佔中』而让抗争者在礼拜堂内休息。香港堂座落在湾仔一个十字路口上。过去十多年担任香港堂主任,我经常反思,在人面对疑惑,好像站在十字路口那样,在撕裂和矛盾的社会,这座礼拜堂可以做些甚么呢⋯⋯由于礼拜堂座落于交通要塞,十字路口,不少不同政见人士在游行时都经过这裡,我们都会打开礼拜堂,让他们可以作短暂的休息。」6

循道卫理联合教会的决定当然承袭着约翰卫斯理对社会关怀的传统,但亦让我多一点体会教会在「雨伞运动」中的「身分•相关性」。在社会运动中,敌我对立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否则像会失去动力一样。不过在十字架之上,莫特曼看到的不是敌我对立,而是敌、我呈然一种辩证性的关係:上帝在「无上帝」中彰显自己。所有受造的人因着堕落跟上帝为敌,但圣子上帝走到敌方阵营跟敌人认同并为他们捨命,以致敌、我复合于十字架之上。

这十字架的意涵放在「雨伞运动」的场景中间,黄丝或蓝丝似乎象徵着「差异」,在一般人眼中(特别在社运人士眼中)两者是势成水火,互相对立,是有你无我的关係。不过在十字架之下,受压者与施压者却不是这种关係,而是彼此相繫于神怜悯之中,两者也活在「没有神」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下,两者也需要回转过来──藉着十字架上的基督。

最后,犹记得「雨伞运动」发展到中段,建制派尝试对有教会开放给佔领者休息扣上「勾结外国势力」的帽子。当时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教会终于有一次让当权者感到不安,甚至要公开点名批评。《被钉十字架的上帝》这书名正含有双重意义,首先当然是指向圣子在三一上帝中的死亡;其次则指十字架审判人间种种「造神运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把它们都钉在十字架之上。教会若真是跟随十字架上的基督,她本应对这种种神话加以批判,如国家建构的神话,一片歌舞昇平,以稳定压倒一切包括人的尊严和价值。7

我想,教会的「相关性」不必然是走上冲击的最前线,但她应该认同社会上因着种种不公平的结构、制度而受苦的人,当需要时伸出援手,送上一杯凉水。因为教会认同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这认同代表我们不能抹去「耶稣是受政治审判」的回忆,8 教会应该隐含了与政权保持批判性距离的DNA。可是,这是今天香港教会有的「身分•相关性」吗?





1. 莫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阮炜译(香港:道风山基督勃丛林,1994),页23。



2. 莫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页28。



3. 莫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页46。



4. 莫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页45。



5. 莫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页49。



6. 袁天佑:〈位于十字路口的教会〉〔网上文章〕;取自《时代论坛》网页(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5995&Pid=2&Version=1416&Cid=959&Charset=big5_hkscs); 浏览于2015年5月20日。



7. 这方面莫特曼在《被钉十字架的上帝》最后一章讨论不少。



8. 莫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页412。



转自香港基督教媒体 时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