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联
(编按:本文为作者于八月卅一日使命公民运动异象分享午餐会之发言稿。使命公民运动的《使命宣言》(谘询稿)亦刊登于「时代讲场」。)
一、我们成了一台戏
相信今天各位出席这个分享会,是因为关心香港教会和社会未来走向,并且希望为过去两年社会出现的危机,和年青基督徒对教会的呼声探求出路。若果我们说香港教会在一九五○年代把握着难民潮,一九六○及七○年代把握着年青人的心灵和社会转型,八○年代把握着新巿镇发展和过渡期的改变,九○年代和廿一世纪初把握着中国的开放与香港的回归;我们今天,便是面临着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香港教会和社会,以致中国社会,今天正在十字路口。我们或是转向激烈,彼此相斗,或是沉默无声,继续发我们的「发财梦」、「发展梦」、「教会扩堂梦」,但人心却是不安、等待社会矛盾继续积累至爆发。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我们若是心裡有圣灵的提醒,也不会希望教会或社会走上这两条好像我们没有选择,被迫走上的路。
或许,有同工会质疑我们,为甚么我们在这时不多传福音呢?我们要说明,我们现在推动的,是一个「关怀社会的属灵运动」。我们今天不单需要传福音,更需要面对今天教会正失去一代人的危险。年轻人现时质疑教会,信仰能给他们怎样的属灵指导?不单如此,成年人,无论有没有参与近来的社会行动,也面对究竟是甚么属灵价值在指导我们生命的挑战。因此,不是我们传不传福音,而是我们所传的,是否我们在相信和实践。
若我们回想亚洲周边几个地区的教会,如何回应这种十字路口的经验,我们便知道我们正面临选择生死祸福的时间。我们要是如日本般沉默,以致一代青年人出走,令教会一蹶不振?如台湾长老会般抗争或大陆三自教会般合作,但令教会也被政治力量左右?如韩国教会般,在政治对立与仇恨中找一条具信仰指导的出路?我们今天的选择,其实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福音见证,就如使徒保罗所言,世界正在观察教会如何行止,我们是一台被天使和世人观看的戏。
二、关于香港社会的异象和建议
我们是一个关怀社会的属灵运动,我们的建议和异象基本上也因此有两大部份:社会关怀,和教会对社会现状的属灵回应。我们建议和异象的第一至第七点,是关于社会关怀。针对雨伞运动后及后政改的局势,我们建议,香港若要维持一个公正、文明、宽容的社会秩序,我们应不只关心政治制度,或以政治行动来实现我们对社会的愿景。我们应由一些具体的社会议题,跨代、跨阶层地连结,探讨具体的对策或新的方法。我们相信这做法能让年轻人看到勇武之外的另一途径,也令他们与社会不同阶层有更好的连结,并为所关心的问题,以寻解为目标,作出讨论与计划,直接参与和推动社会转变。
社会争议之时,香港的核心价值人言人殊,连基督徒也可以口出「甚么是公义,公义很主观」之言。当然,圣经教导我们「爱人如己」,基督徒若能明白这教训,便会认知圣经的公义观离不开爱。可是,当我们在关怀公共事务时,大众会期望基督徒具体说明甚么是「爱」和「公义」。基督教无论是普世派或福音派,都认同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而《世界人权宣言》在后来详细化成《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因此,我们以此两条公约作为向公众阐释何谓「核心公民价值」的文件。
我们的第三项建议,指出我们认为公民意识的建立有三方面:商讨、计划、行动。我们特别指出商讨需要理性务实,以承认分歧、面对矛盾和困难,商讨分析来入手解决社会问题。我们第四项建议的重点乃指出,这种公民意识需要学习。我们认为人的天性和限制,令我们容易以不文明或自私的方法面对社会矛盾,但我们相信学习可以帮助人提高公民水平。当然,若对方倚仗权势,镇压异己,不作商讨,我们的建议或不可行。但镇压者最后要认清,他们只会自讨苦吃,引来更激烈的对抗和报复。
我们的第五至七项建议,是面对香港三方面现况的具体对应:对于香港大众的内部情况,第五项提出要尊重多元、反对暴力,并且以群体连结的方法,来应对政府的失效。第六项我们面对中港关係,我们不认为「认命」、放弃是好的选项。相反,我们应鼓励香港人展示他们的「自治」能力,长远发挥香港的制度和社会价值优势。第七项指出香港之所以出现独特的本土文化,并且能在华人地区中有所优势,是有其历史文化根源。认清这根源,便会发现香港并没有离开中国,也得力于西方。基督教正是这中西荟萃的产物。我们相信中西融汇,才是我们真正的身份和出路。
三、 现今处境下的属灵异象
我们的第八项至第十八项建议,是我们对现在社会处境的属灵判断。由于这是从处境出发的判断,我们不是在建构一个完整的神学系统,而是从处境中找到重要的神学和信仰教导。首先,第八条指出,教会在这处境中要教导,福音并没有取消人类管理世界的责任。亦因此,基督徒不能以福音来作挡箭牌,说自己不用负起上帝给他的时代责任。另外,第九条要纠正我们将福音化为引人入教的错误。耶稣的福音呼召我们悔改,从罪裡回转上主。悔改不单是人神关係的复和,也能带来社会的影响。悔改令人在众多的矛盾和冲突中,从自私和自我中回转,使人得到更多资源和空间,修补破损的关係。
我们除了指出悔罪的复和及修补力量,也在第十条指出华人常常只着眼个人道德的罪,而忘记罪可以藉人们不合理的架构、制度和价值衍生。因此,当我们要面对自己的罪,并不能不处理结构的罪。
因着我们以上主护理的命令及福音的悔罪来展示基督徒社关的两个核心思想,我们在第十一条指出,今天社会虽然迷茫失落,但基督徒的社会行动或对社会的反应,都应受灵性操练指导。特别是当人面对愤怒、怨恨、贪欲、灰心等人性软弱时,人更急须重建灵性。我们相信基督徒的社会参与不在乎功效有多大,反在乎我们的行动是否与上主的生命连结,活在上主的旨意和美善中。
第十二至第十四条是我们就基督徒社会参与方式的具体建议。我们相信基督徒在这时可作先知、作忠心的管家和谦卑受苦的门徒和僕人。先知的职责,我们不突出其神蹟方面的工作,而突出先知呼召人悔罪的职责。我们注意到人的罪恶,与人自以为大,自我权力膨胀,不顺从上主的主权有关。我们也注意到先知的工作,不只是指责罪。基督的先知使命,更是释放被掳的、使残疾的得以被医治、将福份带给失落的人。因此,先知不仅是一味的批评,他们更能向弱者充权。第十三项强调管家的职分。我们相信管家职分能使不同岗位的基督徒尽忠职守,抗拒腐败苟且的风气。第十四项强调,今天的社会情况更需要基督徒有谦卑受苦的质素。我们相信,惟有这质素才能使真正的公民意识得以落实,使社会免陷入利益的争夺中。
第十五至十八项是关于教会。我们的运动是一个强调教会本位的运动,因为我们从神学中发现,基督徒的公民使命,不能离开教会。我们相信教会能教导出爱主爱人的信徒,因而使他们成为良好的公民。当这些信徒在社会作见证,他们又会成为使未信的人进入教会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不相信社会与教会是割断的,却相信主耶稣差派教会进入社会──人群之中。我们也相信信徒是教会的身体,他的生活,不能有某部分被划为不属教会,或上主不能/不会掌管的地方。
可是,第十七项提醒教会在教导信徒进入社会时,她自己也会有其试探和危机。我们在那点出教会要提防的是政治及物质的利益。最后,第十八项提醒我们,末世的观念正正让教会有常存的盼望,可以在人们觉得无可作为的时间,仰望上主,看到机会,持守美善,不因社会环境恶劣而放弃爱人爱神。末后的盼望,是今天教会及香港社会很需要重拾的信息。
四、具体工作方针
从我们以上的异象和建议出发,我们现阶段有以下的工作建议,与大家分享,亦希望大家提更多的意见。我们工作的重点有三方面:灵命重整、堂会参与、跨代协作。
1. 灵命重整:我们提倡「共罪、共善、共建」属灵观。共罪,我们祈求觉醒;共善,我们心存盼望; 共建,我们转化更新。我们提倡信徒藉祷告和安静审视自己的生命,彼此守望,准备自己成为彼此建立的人。属灵的静和让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我们会举办培灵会,也在构想撰写基督徒公民价值主日学教材的可能性,藉此教导年轻一代,或帮助父母传递基督徒的公民价值观。我们也会连络机构,帮助年轻人面对他们在社会工作或参与社会行动时遇到的挑战。
2. 堂会参与:对未有参与社会关怀的堂会,我们鼓励您们以传福音切入关怀,例如如何带新移民、弱势群体、少数族裔信主,动员有心的青年人有机会培养公民素质。若一直有社会关怀工作的堂会,可选择一至两个议题,带领青年人作社区访问,发掘现行处理办法的问题,并找出如何制衡既得利益、帮助弱势社群的方桉。另外,可组织社区关怀小组,具体讨论如何关怀社区。我们公开呼吁:教会要回转,要拆毁用金钱和名誉自建的势力和堡垒,重建在上主面前的单纯。 教会要醒觉,离地太高太长时间,只讲天国子民,捨弃踏实做地上公民,结果只会是失去见证。教会要醒觉自己同年轻一代的割裂隔离,当教会太过享受经济成果,享受发展和扩大结果,教会老化得轻蔑年轻人,年轻人也会捨弃教会,教会最终只会衰败。
3. 跨代协作:我们准备举办「基督徒公民参与商讨会」,成立一些社会议题小组,如经济公义、环境保护、公平社会⋯⋯让年轻人投入参与。第一阶段,我们强调社群参与,青年发声。由年轻人主导,投入不同社群和议题,提出意见,跨代、跨界别聆听。第二阶段,我们强调跨代协作,圆桌会议。第三阶段,则希望达成,协作、开创、实践、转化。这可以曲线连结不同年纪的人,重新找回教会和社会的合一点。
我们相信这样能使教会找回一个着力点,面对现时的局面,也在年轻人中找回另一条出路。
最后,我们恳请各位同工给予意见,也与我们一起奋斗,分享这异象,使福音兴旺,也为我们的城巿尽上一份努力,一起认清共罪,转向共善,寻求共建。
(郭伟联博士为使命公民运动成员。内文黑体为作者所标示。)
附录
使命公民运动《使命宣言》(谘询稿)
使命公民运动
(笔按:使命公民运动于八月卅一日中午举行「异象分享午餐会」,约九十多位教会同工及领袖出席。会上正式发佈《使命公民运动--使命宣言(谘询稿)》,并由刘志雄牧师与郭伟联博士向来宾解释使命宣象的内容,及预告未来计划。会后不少同道给予了宝贵意见,我们将会在未来一个月继续向不同宗派的同工及关心此运动的肢体解释我们的异象,并听取其意见。我们并会于九月廿八日的雨伞运动一週年培灵会:「向这城呼唤──从失落到盼望」中发佈最后定稿,如各兄姊对我们有任何意见,也可在脸书专页「使命公民运动」的信箱留言,或把意见寄往 missioncitizens@gmail.com。)
前言:
我们是一群关心香港的牧者和基督徒,对后雨伞、后政改的社会状况充满忧虑。但我们相信基督徒在社会失望迷茫之时,更须坚守主道,作美好的见证,成为明亮的灯台。黑暗之时,基督徒应坚持敬畏上主、爱人如己、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上主同行。
我们观察到:
一、近年的政局发展已在社会带来公民觉醒,教会、教牧和信徒的政治醒觉和社关意识也有所提高。
二、雨伞运动后,社会瀰漫着无力感,对前途感到迷茫,犬儒和民粹主义愈来愈普遍。
三、基督徒群体由于其信仰带来的盼望和力量,比社会其他群体有较强的动因,可以尝试重新彼此凝聚和面对问题。
四、香港教会是社会其中一股重要的民间力量,服侍社区、关怀社群,在社群中作见证。在香港社会处于重大转折的时刻,教会当以真理、盼望和爱心,以行动积极关怀香港未来。
五、香港教会之当前急务是帮助信徒明白整全的福音,实践社会关怀。
六、在中国因素的影响下,「一国两制」的实践近年不断遇到挑战。在维护香港核心价值之同时,中港之间的互动实是一个重大考验。
异象及建议:
公民社会
一、我们认为,香港社会要从过去纯粹争取民主、政制发展的路向上开闢另一路径,凝聚更广阔的民间力量,作出更长远的策划和深耕细作,探讨如何将香港核心价值落实于社会不同领域之中。
二、我们认为,联合国的《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涵盖香港社会一直以来所争取及维持的核心价值。从基督徒的角度来看,这些价值反映着人们对仁爱及公义生活的期盼。
三、我们认为,现今须建立坚实的公民社会意识,学习理性务实讨论社会事务,让巿民大众明白自身的权利,并推动有利社会的计划和行动。
四、我们认为,公民社会的成员,应积极学习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公义及建立良好的社会文化。
五、我们认为,公民社会的成员必须竭力学习并保持彼此尊重、包容与愿意聆听的态度,尊重多元,鼓励开放对话,缔造一个团结而多元的社会。我们反对暴力,反对企图对他人标籤、打压。为此目标,我们应多尝试因应不同事态或领域,构建协作平台,联袂发挥自下而上、制约政府的最大力量。
六、我们不接受香港的社会和政局只能处于「被决定」的状态。我们相信港人有能力「自治」,也要积极培养良好的公民质素来为香港的民生、社会、政治、经济作恰当的判断。
七、我们认为,香港社会独特的身份乃中西荟萃,具普世视野,能与国际接轨。
福音使命
八、我们相信,护理世界乃上主託付给人类的使命,至今没有终止,我们当在社会中作上主忠心的管家。
九、我们相信,福音将我们从罪恶中救赎出来,要求信徒过合上主心意的生活,爱人如己,追求和实践公义,从生命的黑暗中更新自己,为主作见证。
信徒责任
十、我们相信,罪恶不单存在个别生命裡,也存在社会结构中。信徒及教会都当警醒社会罪恶的侵害。
十一、我们相信,在社会失望迷茫之时,应重整灵性,考虑思量我们的处境,察验上主对我们自身及社会的提醒。
十二、我们相信,信徒应承担先知的角色,对权力保持警觉,并为弱势群体充权。
十三、我们相信,基督徒本着真理,被呼召在不同领域或岗位服务社会,发挥守护香港核心价值的作用。
十四、我们相信,成熟的公民社会成员是同时兼备充权及谦卑的道德个体。信徒应透过圣经的教导及基督的精神,学习成为有动力、谦卑及服侍众人的僕人,也准备为此受苦。
教会角色
十五、我们相信,上主呼召信徒,成为教会,信徒的公民责任不能离开教会来理解。
十六、我们相信,上主要求教会成为灯台。作为灯台,教会当提醒信徒负起其公民责任,为主作见证。
十七、我们相信,教会作为基督的新妇,应当警醒,避免陷入资本主义物质的迷惑,或政治利益的输送之中。教会要立志过诚信及简朴的生活。
十八、我们相信,末后的盼望给教会超越现实困境的视界,让我们定睛复活的主,重整我们的价值观,鼓励我们择善固执,在失望中保持创造新局的能力。
我们的立志:
立志重整灵命,跟随基督,关心社会,祷告守望,并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中推动具体计划,以行动维护公民社会的价值。
发起人:
尹凯荣、王家辉、王惠芬、邱祖淇、郭伟联、陈龙斌
陆凤萍、刘志雄、蔡扬眉、邓美美、邓伟棕
顾问名单:(陆续邀请中)
邢福增、余妙云、胡志伟、袁天佑、翁伟业、郭鸿标
陈培德、陈剑云、孙宝玲、梁永善、梁家麟、张慧嫈
冯智活、曾思瀚、蒲锦昌、雷竞业、蔡少琪、邓绍光
赵崇明、刘子睿、罗庆才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5.9.8)
共罪、共善、共建:对《使命宣言》的异象与建议的阐释
9/1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