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雨伞运动一週年



10/21/2015



回顾雨伞运动一週年



胡志伟



2014年历时79日的雨伞运动终告曲终人散,虽有人认为整场运动以失败告终,无功而回,甚么也争取不到;或有评论看「佔中三子」与泛民政党同为输家,根本非特区与中央政权的对手,笔者在整场运动的现场观察,回顾整件事件仍有值得感恩之事分享:



1.由佔中至雨伞



「教牧关怀团」(2014年9月22日因应佔中而筹组) 成员于9月27日为了支援学生而提早进场,笔者与部分同工通宵留守于立法会门外空地,见证着「佔中运动」提前发生,更想不到是28日警方施放87枚催泪弹之后,使佔领运动朝向三区发展(金钟、旺角与铜锣湾)。



不是任何外国或本土势力可策划与组织整个运动的发展,笔者看上主才是背后的导演,祂编写的剧本常出人意表,超越我们的想像。原来两日的「佔中运动」(10月1-2日) 竟发展为79日的「雨伞运动」,写下了香港历史的新一页。



同样,「雨伞运动」能和平地终结,不致出现严重的伤亡事故;12月11日金钟清场行动得以平顺完成,笔者看为是神的保守。笔者因与家人外游,遗憾不能在现场与同工一起服侍;然而神所作的,超出人的想像,使我们预备可能要作的危机支援,派不上用场。



2.教会进场同在



不止一次,路过「教牧心灵支援站」人士会问我们 :「你们是哪间教会 ?」我会选择回答 :「我们是圣而公之教会」。的确,我们一群轮流驻守的教牧、神学生与信徒来自不同宗派与独立堂会,「我们就是教会」(we are the Church)。



按宣教学学者温德(Ralph Winter)从历史发展的理解,神救赎架构内一向「并肩作战」的有两大群体 :「信仰群体」(Modality,即地方堂会),与「使命群体」(Sodality,指基督教机构、差会、神学院、网络团体等),两者共生共长。



倘若教会是一块地图,就不只有「大街」教会 (指建制教会、佔有中心位置),还有「小巷」群体 (指非建制的使命群体,佔据边缘位置)。太多教牧与信徒认为「大街」教会才能代表教会,笔者予以否定。从历史源流来看,耶稣基督的教会是两者并存发展,「小巷」群体有其不容忽略的贡献。试看天主教会,也是「牧区」与「修会」共生成长。



感谢神,教会没有缺席;有关「雨伞运动」的街道图与文献等,耶稣与教会也被标志在其中。



3.社关边做边学



有别于过往社关,难能可贵是有教牧与信徒,付出代价,参与在其中,作文字评论是相对容易,要79日持续亲身参与就不简单。



10月2日深夜,有消息传来「双学」要冲击政总,行动升级;我们一群教牧赶往现场,尝试扮演和平之子,分隔双方;我们唱诗与相关行动,得不到正面回应,甚至有人叫我们离开。笔者看这是好的失败经验,我们在得失成败中学习才能成长。



11月30日同样「双学」号召行动升级,包围政总时,「教牧关怀团」于期间不断有祈祷聚会,路过的不再对我们有任何批评责难,因我们已是邨民一分子。教会要社关,就要选择长期与民同在,不是「忽然社关」,才能取得信任与服侍;当然这样选择或多或少带来非议。当南非有部分教会反对种族隔离政策时,也同样有主流教会选择「中立」而保持沉默。



感谢神让我有分参与这个划时代的新公民运动,认识一群不计较的同工战友,一起进场服侍,期间有眼泪、汗水、声嘶力竭、身心疲倦,但这些付出却换来宝贵的参与经历。教会能无愧于时代,因为还有部分教牧与信徒选择在关键时刻,留守现场,与民同在,共同进退,承担使命 !



(此文成于2014年12月,际此雨伞运动一周年,笔者观点与论点仍未改变,稍作润色,在此再刊。)

编按:本文转载自香港教会网站(http://www.hkchurch.org),作者为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