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嘉丽
摘要
作者就宋泉盛牧师《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一书中所提出的十字架神学与传统神学作一比较。传统神学是由上而下的向导,较抽象、较理论性,要用信仰的眼光来领会;宋牧师的十字架神学则由下而上,从邻人的痛苦及受不公义对待而触摸到十字架。两者各有所长,可互补不足。
1.导言
物理学家亚基米德说:「若我能在地球上找到一定点,我可将整个地球挑起。」(1)而基督徒在瞻仰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时要说:「基督的十字架是挑起、提升整个世界的定点。」(2)
「十字架」是天主救恩计划的高峰,是耶稣降生救赎工程的完成。高举在加尔瓦略山上的十字架,昭示着两个生命的事实:天主的爱和人的罪性。罪使人困在绝境之中不能自拔,而天主却以无限的爱把人从罪恶中救拔出来,再获新生命。
宋泉盛牧师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中,以非常具体的生活现实--亚洲人民的苦况--来反省十字架的救赎意义。宋牧师提出今天生活在亚洲的人民正如何在人权、自由、民主的问题上作出努力的奋斗。以及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处境中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顽强追寻(3)。在序言中宋牧师说:「我们必须专注『肉身』,从『肉身』中听到『道』,并且看到『道』就在『肉身』之中。」并且说:「唯有将十字架关联到人对生命意义的寻求,对抗专制政权、追求自由和人性尊严;我们才能重新找到十字架的真实意义,以及它 所隐含的象徵意义。」(4)因此,宋牧师在反省亚洲人民所遭遇的苦难,与耶稣的苦难死亡时,便对传统神学提出质疑,并开展了新的且富有冒险性的神学反省(5)。
本文集中探讨,对耶稣十字架的苦难和死亡的神学解释:宋牧师的神学见解和传统神学的看法,二者能否有交汇点?彼此可以相容吗?为我们今天做神学的反省又有何启迪?
由于探讨范围的限制,本文将不会对《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作整体的综合报告。
全文主要分为两大部份:
(一)介绍宋牧师在书中的神学反省要点,主要是在耶稣苦难死亡的问题上,特别是与今日亚洲人民的关係。
(二)尝试以传统神学的向度作基础,了解耶稣十字架事件的必然性、普世性和独特性。
(三)反省和总结。
2.宋泉盛牧师的十字架神学
2.1传统神学的不合理
《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质疑传统神学的一些思想。(2)「道」与「肉身」的关係。而后者则如同导言中所介绍,是宋牧师的神学主题--从「『肉身』中听到『道』」(6)。宋牧师是从亚洲人民的苦难中听到「道」。并且从「肉身」开始反省十字架的意义时,发现传统对十字架的神学的反省,实在是有违耶稣所宣讲的天父的悲悯本性。传统西方神学把十字架解释为:上帝策划的救赎行动;耶稣是上帝付给撒旦的赎价(7)。宋牧师对此种十字架的神学有另一种见解。
2.1.1邪恶中不能生出善果(8)
宋牧师认为十字架是件伤天害理的事,为天主而言是「丑闻」,是人类罪性力量的发挥。它足以摧毁整个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係撕裂。更把人与美善的神相隔。十字架这邪恶的杀人工具,把无罪的耶稣钉死,这实在是人对创造主的一种愚弄。十字架不可 能成为救赎的工具,邪恶只会产生恶果,不可能生出善果来!物质的恶(十字架的死亡)又怎可为伦理的恶(罪)提供救赎的效果(9)?
2.1.2拒绝相信报应的上帝(10)
耶稣在路加福音的荡子回头故事中,形容父是仁慈悲悯的,是一个主动地宽恕的人。而天父对世人的爱是主动的、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如果耶稣的十字架苦刑真是上帝所策划,要求人为过失而接受报应,还要自己的儿子代罪受死,这实在自相矛盾,不 能成立!
2.1.3上帝不需要与撒旦交易(11)
传统神学说耶稣是上帝付给撒旦的「赎价」。这样是把上帝说成为非常害怕人类犯罪的上帝,甚至要自己的儿子作交易,好阻止撒旦的魔性力量不再统驭人类。此种「交易」式的说法,纯粹来自人类的逻辑思维:是施与受、赏与罚、善与恶的逻辑定律而已 。创造天地的上主何需与撒旦交易?
2.1.4最后的呼喊是挑战
耶稣在十字架上喊叫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何离弃了我?」并不是一种恐慌的呼喊,怀疑上帝捨弃了他。亦并不是传统的说法,上帝特意地让耶稣受此苦,为救赎人类。真正的原因是耶稣在生命的末刻,以人的身份仍要向传统的、制度化的上帝 作出顽强的挣扎(12)。
2.1.5阿爸悲痛沉默不语
耶稣的阿爸/父在耶稣最痛苦的时刻沉默不语,并不是在等待耶稣单独完成这早已计划好的救世伟业,父的沉默只因看见人的残酷而吓呆了,悲哀使父说不出话来。然而陷于极度痛苦中的耶稣,却深深意识到天主父就在他的生命之中,父的悲悯就是一个母 胎,生命要在那裡创造、被滋养、被赋予的力量(13)。
以上是宋牧师对西方神学的一些不同见解,他要为耶稣的天主父申辩,要为无罪的耶稣取回公道。他称这类传统神学的反省是粗糙的(14)!
2.2「莲花世界」的「肉身」与「道」
「莲花世界」这个标题,是宋牧师以象徵的方式,来表达在不是以基督为主的世界中,了解基督信仰所做的神学努力(15)。
「肉身」,此处是指亚洲人民。
「道」,是指若望圣史所要指出的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他是指纳匝肋人耶稣,传道宣讲于加里肋亚湖边。最后背着十字架一瘸一拐的走上加尔瓦略山的那一位。
2.2.1「为」许多人(huper pollon)
宋牧师指出希腊文huper pollon,是了解「肉身」与「道」相互关係的一个关键字眼。在最后晚餐时,耶稣拿起饼来叫门徒拿去吃,因为这是我的身体。(可14:22;太26:27;路22:19)晚餐后,耶稣又拿起杯来说:「『你们都喝吧;这是我的血,是印证上帝跟人立约的血,为许多人(huper pollon)流的。』」(可14:23;太26:28)(16)
「为」许多人(huper pollon)有以下三个意思:
(1)解「为」。耶稣的身体「为」许多人打破,他的血是为许多人而流的。有耶稣跟人相对立的味道,从高位降下之意。「不是」在人民中间的一位。
(2)解「代表」。此处「为」的意思,是比(1)推前一步。是指耶稣从开始就是人民当中的一份子。
(3)解「站在某人的身边」(to be on someone's side)。这个意思比「代表」还强。是意味着「跟」某人同伴,帮助并支持某人,跟他们为伴,跟他们团结一致(17)。
宋牧师相信耶稣与人民之间都怀着以上三种的心态。但到了最后在十字架上他被举起,立于两个凶犯之间,这无论是象徵或是实在的,耶稣是选择「跟」苦难的人民站在一起,且和他们一起死去,即是第(3)个解释(18)。
由此可知,耶稣的十字架是「跟」许多人,特别是「跟」苦难中的亚洲人民一起:一同受苦,一同挣扎。
在饱受苦难的亚洲人民中,耶稣的十字架超越时空地,活生生地在人群中耸立着。并且跟受苦的人民一样,在充满冲突、失望和痛苦的世界中,述说生存、信仰、挣扎和盼望的真理。在慈爱和宽恕的耶稣身上,人民获得彼此相爱的力量。在受苦的耶稣身上 ,亦看到了人民的痛苦。
「道成肉身」不是抽象的神学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生活的具体境况中彰显上帝。这些被钉十字架的人民,虽然与耶稣的时代相隔二千年,但他们却可以与受苦的耶稣连在一起。因为耶稣的牺牲,祂的身体和血是「为」许多人而交付的。祂永远 与人民作伴,尤其「跟」苦难中的人民为伴。同样,在受苦的亚洲人民身上,这「道」--耶稣--仍然与世界的罪恶与不义抗争到底,从不止息,永不气馁(19)。
2.3小结
以上是宋牧师面对传统神学:上帝、十字架、赎价的申诉。上帝是一个悲悯的天主父。十字架并不是上帝刻意策划的,面对这伤天害理的十字架事件,上帝悲哀说不出话来。归根结底,上帝并不是人的逻辑定律可以解释的。因此,报应的上帝,要与撒旦交 易,把无辜的耶稣作赎价的神学观点是矛盾,不能接受的。
然而,十字架和耶稣苦难死亡的意义,在于今天能够在受苦的人民中认出耶稣,而耶稣在人民中间,与他们一同分受苦难。面对亚洲世界的处境,反省十字架的意义时,宋牧师提出「道」与「肉身」的问题,而做亚洲神学反省的「秘诀」是在于学习如何一 气呵成,一步一步逼近「肉身」,达到「肉身」的高峰,以说出道的要秘(20)。
3.耶稣的十字架是人类的救援(21)
3.1耶稣要在十字架上死
要解释耶稣十字架的「果」,即耶稣的死亡意义,首先要问其「因」,即耶稣为什么要死?这有助于理解西方传统神学对十字架的反省。耶稣必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理由是:
3.1.1罪冒犯天主
天主本来是绝对的美善,祂是光荣的本身。祂创造人类,是完全的超越,人无论做什么都不能增减天主的光荣。但正如若望圣史说:「天主是爱。」(若一4:8)天主无条件的爱人类,却被人所拒绝。罪使人远离天主。天主之所以被冒犯,是因为爱是双方面的,父虽然深爱人,但人却拒绝接受祂!
3.1.2耶稣的苦难是赔补(Reparation)
人是受造物,本身是有限的。人犯了罪,无法自救,因此如要把人从罪恶的绝境中拯救出来,必须依靠「他力」,即有一位与人有关,而又超越人类的来作出相称的赔补。而耶稣是「真天主真人」(22),就是最相称的「赔补」。
3.2十字架是天主父所策划
3.2.1天父深爱世人
在整个救世的计划中,天主父是策划者。这个计划的开始及结束只有一个因由:天主爱人的迫切。天主不愿人从此堕落,永无翻身的机会。因此祂主动地,并且「自由」地派遣圣子来到人间,救赎人类。「爱就在于此:不是我们爱了天主,而是他爱了我们 ,且打发自己的儿子,为我们做赎罪祭。」(若一4:10)。天父的意思并不是以十字架为目的,选择如此可怖的刑具,要求子(耶稣)接受十字架。其实「赔补」为天主是不需要的。天主爱人是白白的、无条件的。不过,为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确又有必要,世界始终有「公义」,人不应、亦不能逃避自己的 责任。
3.2.2耶稣的服从
「他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耶稣的死是因为听父命,他致死不渝地承行天父的旨意--救赎世人。耶稣的「服从」是出自对父的爱的回应。虽然耶稣不是刻意选择十字架,但他为要完成天父的救世计划,他不得不踏上加尔瓦略山的苦路。耶稣的「服从」是以爱来积极地回应父。
4.耶稣苦难死亡的救赎意义
4.1耶稣救赎的基础
4.1.1真天主真人
耶稣就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若1:14a)在初世纪的大公会议(23)中,尤其在451年的加采东大公会议中,若望圣史的降生论更被钦定为信理(24)。耶稣是天父的唯一圣子,被父派遣作人的救主,除了罪过,度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25)。
4.1.2无罪的人
「圣父,你爱世人如此之深,时期一满,你就派遣你唯一圣子,作我们的救主:祂因圣神降孕,由童贞玛利亚诞生,除了罪过,度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26)圣子降生人间,成为人中的一员,但未有沾染人的罪污。
4.2救赎的效果
4.2.1耶稣的「取代」(Substitution)
耶稣既是「真天主真人」,又是一个完全无罪的人。使人与天主间的「修和」有了基础。因此他一方面能够超越地拯救人类,另一方面他又能以作为人类其中的一员,接受人的限制,承担人的痛苦。耶稣作为「天主子」能救赎人于罪恶的困境之中。耶稣作 为「人」,他使破坏了的人性得以恢复,带人踏上「回归」之路。
4.2.2普世性的意义
耶稣的死成为普世救恩的根源,是从「降生」的奥蹟中了解。耶稣基督天主子,降生人间成为人类大众的一员,有着人类的「普遍人性」。即一方面耶稣进入人间,接受人性的限制。另一方面耶稣作为天主子,他的工作便有着救赎性。特别是耶稣的一生所 宣讲的「天国」,是为一切的人。
耶稣更把自己等同「天国」的工程,为了天国的临现,他一步一步的被推上十字架。因此,耶稣的死与「天国」是相连的。「天国」是为普世的人,而耶稣的死是为普世的人。到耶稣升天,五旬节圣神降临--教会诞生,教会在圣神的引导下继续天主的救世工程。
此外,耶稣有别于历史上的伟人,他的救恩是超越人类历史的限制。他的死和救赎有其「独特性」的。
4.2.3人要参与救赎
耶稣所承受了的苦难和死亡,不单只是一件发生在二千年前的历史事件。事实上,耶稣要为人作一个「榜样」,他要告诉人即使生命满是艰难苦辛,人仍要鼓起勇气,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跟随他。耶稣以自己作了救赎基础,然而人要获得救援,则必须自己走 上「回归」的旅途。天主的救恩计划也要人的参与,人不再作罪恶的奴隶。
5.反省
5.1方法论互相补足
传统神学是由上而下的神学向导,而宋牧师的神学却是由下而上的神学反省。前者是较抽象的,而后者则是从具体的人和境况中反省基督的救援。由上而下的向导是比较强调理性的分析,重理论性,抽象难于捉摸。人要谦逊地以「信仰」的眼光来领会。而 宋牧师所提出的神学反省,却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今日,人眼见邻人在受苦、受着欺压、受着不公义的对待时,我们同时看见十字架,那么信仰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不再是遥远的,因为非常接近,以至人可以触摸到。但太强调耶稣在历史上 的事蹟,并以之作为今天生活的指标,便很容易忽略「启示」的重要性。所以,此两种的神学方法,若能彼此互相协调,是互相补足,彼此丰富的。
5.2十字架的愚妄
耶稣曾这样说过:「人若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若15:13)的确,耶稣在十字架上亲自印証了这个爱情的事实。而且是一个惊人的「愚妄」行动!一个无罪的人替众人死了!在神学的逻辑分析上确实是矛盾的,而宋牧师对传统神学所提出的质疑,不只是对长久认为既肯定又安全的神学辩解提出挑战,而是激发今 日生活在二十世纪末的基督徒,更深的反省和默想十字架的奥蹟。现代的神学工作者要不停地问:「十字架的神学为当代的人有何意义?这愚妄的道理,这仁爱与和平的钟声,怎样在耶稣的天主父所创造的大地上敲起?」愚妄中发挥最高的智慧,若不是从 天而来的启示,人啊!你哪能明白?
5.3踏上新旅程
历史是动态的。人类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停的向前迈进。神学在人类历史中也是动态和富有生命力的。过去的多个世纪中,神学家们努力地反省,在他们所处身的历史中做神学,为信仰寻求明瞭。
然而,二十世纪的神学工作者,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神学成果,却要在自身的世代中创造神学。亚洲的宗教是多元的。近世纪无论在经济、意识形态,或在政治上都朝向革新的方向走。而基督宗教信仰在亚洲仍未能生根植基(菲律宾除外),在亚洲文化的 本质上未能产生影响。
基督徒的神学应是「降生」的神学。基督徒要在自己的本土文化中深入反省,与自己的人民走在一起,做出有血有肉的神学来。这样,十字架的奥蹟在亚洲的神学应如何发展呢?对贫苦的第三世界人民,尤其对亚洲人民有何意义?面对十字架的恐怖和不公 义,仍能看到天父的慈爱吗?这些一连串的问题正有待解答。神学工作者不应再迟疑,要以开放的态度和勇于冒险的心,踏上亚洲基督神学的新旅程(27)!
6.总结
以上讨论有关基督学的救援论,发现无论是传统的,或是宋泉盛牧师的神学。虽然彼此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却有同一的交汇点--耶稣的十字架。宋牧师认为莲花世界的人民能听到「道」,是因为他们在他们的生命轨迹中,能够与那个为他们交付了自己的主耶稣基督相遇。耶稣「跟」人民在一起。耶稣是人民,人民就是耶稣(28)。传统神学的基础是来自教会的初传,是宗徒们对基督复活事件的经验的传承。经过中世纪理性形上的神学诠释,较抽象难明。然而,传统神学所强调的启示性,是极之重要的。在人类历史中自我流露的天主是整个基督信仰的灵魂。
事实上,面对耶稣的十字架苦难,和天主的仁慈时,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富于慈悲的天主》通谕中说:「信被钉的圣子,即相信世界有爱,相信这爱比任何个人的、任何人类的,或世上的邪恶更有力量。相信这样的爱就是相信仁慈。因为仁慈乃是爱不可 或缺的一面,它可以说是爱的别名,它同时是表示爱的特殊态度,使人能面对世界上邪恶的真相(29)。」教宗的话内中含蕴着基督宗教信仰非常独特的真理,亦同时揭示了十字架的奥秘。天主对人无私的「爱」可以把人类从罪恶的困境中逆转过来。天父的慈爱,和耶稣对父爱的服从,使十字架这可怖的刑具,成为人类永远得救的标记。
最后,不管人能明白多少十字架的奥蹟,天父的仁慈,祂对人的爱是使十字架在人类历史中耸立的原因。由于耶稣基督的死亡与复活,十字架不再是刑具,高举的十字架成为人类的希望,和生命勇力的泉源。
当你瞻仰耶稣的十字圣架时,你曾否听到有声音对你说:「我若分担你的痛苦,你会更容易跟随我。我给你我的力量,并为你舖平了道路,使你的步履更轻盈、更快捷(30)。」
参考书目
1.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台北 1992。
2. Gerald O'Collins着/黄怀秋译,《基督论再诠》,光启出版社 台北 1989。
3. 高夏芳,「十字架--永恆的绊脚石」《神思》第8期,思维出版社 香港 1991。
4. 刘赛眉,「从圣三奥蹟出发看降生的含义」《神思》第7期,思维出版社 香港 1990。
5. 张春申,「降生成人的基督论之来源」《神思》第7期,思维出版社 香港 1990。
6. 蔡惠民,基督论授课笔记,1994。
7. 宋泉盛,「亚洲基督教神学的方法刍议」,《上帝在亚洲人民之中》,郭佩兰编,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香港 1993。
注释
1. 高夏芳,「十字架--永恆的绊脚石」《神思》第8期,18页。
2. 同上。
3.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13, 180, 219页。
4.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13页。
5. 同上,序言。
6. 同上,序言。
7.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译者序。
8. 同上,38, 145-176页。
9. Gerald O'Collins着/黄怀秋译,《基督学再诠》,光启出版 (1989) 203页。
10.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63-103页。
11.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90页。
12. 同上,111-118页。
13. 同上,210页。
14. 同上,36页。
15.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序言。
16. 同上,360页。
17.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361-362页。
18. 同上,362页。
19. 同上,180页。
20.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序言。
21. 参考蔡惠民 ,基督论课堂上的笔记。
22. 信经。
23. 刘赛眉,《从圣三奥蹟出发看降生的含义》《神思》第7期,思维出版社 (1990) 40页,文中说:「基督只有一个天主的位格,但却同时有两个性体,即:天主性和人性,这结合在一个位格上。」
24. 张春申,「降生成人的基督论之来源」《神思》第7期,思维出版社 (1990) 28页。
25. 感恩经第四式。
26. 同上。
27. 宋泉盛,「亚洲基督教神学的方法刍议」,《上帝在亚洲人民之中》,郭佩兰编,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13-32页。
28. 宋泉盛着/庄雅棠译 ,《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人民》,信福出版社 (1992) 299页。
29. 参Gerald O'Collins着/黄怀秋译,《基督论再诠》,光启出版社 (1989) 207页。
30. 高夏芳,「十字架--永恆的绊脚石」,《神思》第8期,20页。
转自:神思 第卅一期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55-68页
十字架:世界的定点
12/22/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