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石根
胡石根长老:雅和博经学:大复兴的神学探索
——推介王志勇的《圣约经学与中国未来》
我非常高兴地读到了王志勇牧师新近完成的专著《圣约经学与中国未来》。因为事务繁忙,阅读是在断断续续中进行的。尽管如此,每一次的阅读,都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愿意在推荐这本书的同时,与更多的读者分享这些思考。
今年46岁的王志勇牧师出生于中国山东省一个偏僻的的农村,史无前例、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就是那年爆发的。此前,他的多位亲人在1958年至1961年共产主义专制造成的所谓的“大饥荒”中因饥饿而死。在1989年六四民主运动中,他参加了所就读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运动,头上留下了武警毒打的痕迹。他的父亲因此受到惊吓而且为自己的儿子陷入了痛苦的担忧,并在恐惧和忧郁中去世。此后,他在北京大学拿下了硕士学位,又获得了律师执业资格。他在1996年信主,1997年就蒙召进入教牧侍奉。在大陆家庭教会侍奉了7年后, 2004年到美国留学,在美国改革宗神学院和教会学习、牧会。这8年,他几乎每年都回国探亲、教学、考察。而每一次回国经历,他所看到的听到的,都在他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由于这些独特体验,他坦言:我们这一代批判者不是书斋型的不问世事的形而上沉思者,更不是甘为五斗米折腰的知识庸人,而是“反思中的行动者,行动中的反思者”。他深情地说过:“我是中国农民之子,天国心,中国情,中国教会和社会寄托了我无限的眷恋和关爱。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此情此心,唯主深知。”
据作者介绍,本书是他1996年信主以来研习基督教神学的总结,最初来自正在撰写的《雅和博:甜蜜的心灵之爱——基督徒圣约世界观经学原理默想录》第一集第一卷《导言篇》的“序言”。该书的主题就是阐明圣经中所启示的“圣洁之爱这一神圣的艺术”,也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教会在社会剧变和转型中发挥当有的作用,提供合乎圣经启示、教会正传和社会现实的范式和蓝图。2011年10月雅和博圣约书院在香港举办“圣约与教牧研讨会”,他用这一“序言”作为自己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研讨会之后,他赶赴中国大陆,.与改革宗教会的众多弟兄见面交谈,与正在受到逼迫的教牧同工分享见证。在这些旅行和会见中,作者见到中国社会日趋开明和中国教会日趋归正,也见到人心中的败坏和残暴时刻露出狰狞的吞噬人的獠牙。作者说:“在这段时间里,我的眼中常常噙着泪水,心中既有凄楚的愤慨,也有无限的感恩,反复思想中国社会与教会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作者强调:“在中国当代神学的研究中,我们当然也不能忘记中国大陆1949年之后劳改营、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六四学运等历次运动中在酷刑、屠杀、饥馑、监禁中几亿受害灵魂的哭泣和冤声。假如我们忘记这些成千上万的灵魂的痛苦和挣扎,我们就是耳聋、眼瞎、心硬!假如我们忘记,我们的一切神学只能或者成为为虎作伥的御用神学,或者成为‘不管真不真,只管灵不灵’的民间巫术,甚至成为鬼魔的信心和神学!”
正是在这种现实处境和独特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基督情怀!
作者力图用基督教改革宗神学的正统立场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探讨中国转型背景之下的教会复兴之道,构建了一个独特的汉语神学体系—— “雅和博经学”。继《仁爱的文明》一书之后,王志勇牧师再接再励完成了《圣约经学和中国未来》。显然,后书比前书更完备更深入,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雅和博经学”的全貌。
《圣约经学和中国未来》构思宏大,本人无力全面准确介绍,只说我看到的两大亮点:一是全面介绍了雅和博经学的基本体系和十二个分论,二是深入探讨了雅和博经学对中国问题和教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本色化的神学构建
1. 雅和博经学的本色化
作者在《仁爱的文明》中指出,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必然要走“本色化”(Indigenization)的路子。但是,雅和博经学所倡导的“本色化”,不是以民族性和政治性为界限和标记,也不是使中国教会与欧美教会截然分离的“自传、自治、自养”之类的东西,而是基督教改革宗正统神学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转化和落实。因此,雅和博经学所提倡的本色化,就是根据圣经启示和改革宗正传,更新、成全中国文化,建立以仁爱为本的基督教文明。
这里,本色化跟下列5个因素有关:(1)“本色化”首先要保持基督教的“本色”。(2)“本色化”涉及到身份认同: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国籍。(3)“本色化”涉及到教会正传的问题。圣经当然重要,正确解经也很重要。(4)“本色化”涉及到对待中国其他宗教的关系。必须以谦卑、开放之心承认,不同宗教都有来自上帝的普遍启示的亮光,也有真理的成分,基督徒也可以学习、借鉴。同时,不可走宗教或文化混合主义的路线。(5)“本色化”涉及到打造中文经典文本。在圣经和西方经典基督教著作的翻译上必须精益求精,同时积极出版本土基督教神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撰写的各种基督教作品,使基督教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在这一点上,本色化才与本土化相关。
2. 雅和博经学是参与神学、公共神学
作为参与神学,雅和博经学不是坐而论道的学院派神学,也不是退而修道的修院派神学,更不是“传福音、信耶稣、升天堂”三点一线式的“快餐版”的基督教,而是积极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参与神学。这种神学所提倡的,绝不是逃避这个世界以及其中的问题,而是挺身而出,当仁不让,积极地参与到这个世界的生活中来,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先知、祭 司与君王的职分。作者强调,这种参与不是被动的参与,而是主动的参与;不是消极的参与,而是积极的参与;不是部分的参与,而是全面的参与。雅和博经学把促进社会与文化的发展直接视为上帝赐给基督徒和教会的使命。这一神学“致力于热情地参与立宪的讨论,参与法治社会的建造,强调人权的保障和律法的创制,目的就是要在此时此地的社会中实现真正的公义。”
作为公共神学,雅和博经学对基督教公共性的强调基于以下四大共识:首先,圣经是公共性的启示,不是任何个人和教派的秘密教训;其次,耶稣给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公共性的:要做地上的盐、世上的光、山上的城、灯台上的灯。第三,教会的本质就是“圣而公”,不是中国民间的秘密会社。最后,基督教神学就是圣约神学,圣约神学也必然是公共神学,强调家庭、教会和国家这三种组织都当建基于个人自愿性的立约。因此,基督徒在本质上就是公共性的基督徒,基督教神学家在本质上就是“公共神学家”。强调圣约经学及其公共性乃是基督教在中国摆脱民间宗教巫术化、私有化倾向的最佳保障。
可以说,“参与”和“公共”是雅和博经学的本质特色。
3. 十二个分论在神学构建上有突破意义
全书分三大块,第一块是简介,从14个方面对雅和博经学作了宏观的、本质的介绍,第二块是上卷,讲了前六论:1. 前提论--方法;2. 世界观--定位;3. 未来论--确信;4. 圣约论--框架;5. 国度论--框架;6. 律法论--工具。第三块是下卷,讲了后六论:1. 个人论--主体;2. 使命论--导向;3. 灵修论--功夫;4. 家庭论--组织;5. 教会论--组织;6. 国家论--组织。作者对每一个分论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并把它们分别作为客观真理篇和主体实践篇进行综述,显示了作者的学术底蕴和创新勇气。
二、处境化的复兴之道
1. 处境性的要求
作者认为,上帝的特殊启示和带领总是在一定的历史处境中展开的,不能用割裂的、机械的、静止的眼光来看待上帝的启示。只有明确具体的历史处境,我们才能分清何谓上帝普遍性的旨意和规范,何谓处境性的解释和应用。改革宗神学的这种处境性要求我们要重视历史,但不要迷信历史;同时,应当既关注我们自身所在的处境,并根据我们自身所在的处境,做上帝时代的工人;又要避免把圣经中所启示的绝对真理处境化、相对化。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具体处境就是教会在真理上的混乱,社会在政治上的专制。针对这种处境,雅和博经学的回应是,必须在教会建造上坚定不移地树立真理的旌旗,在社会公义上坚定不移地发出旷野的呼声。
2. 雅和博经学的精义
作者认为,“圣学为体,世学为用;仁教心学,法治德政”这16个字凝结了雅和博经学的精义。雅和博经学所关注的就是把圣经中所启示的真理体系具体应用到中国文化的具体处境中去,这也是中国基督徒在二十一世纪所面对的独特的责任和使命。这16个字就是中国教会复兴应采纳的具体模式。这一模式既坚定不移地以圣经启示为最终权威和依据,以历代教会正传为参照和依傍,同时也强调创造性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文化在基督里的更新和成全指明了新的路径。因此,作者认为这十六个字,既是雅和博经学的概括和宗旨,也是雅和博经学的异象与精髓,当然也是雅和博经学所倡导的基督教文明的特色。
3. 雅和博经学的平衡
在构建雅和博经学的同时,作者有着审慎的平衡,不使自己限于偏执一端的荒谬或缺失。如;“在真理上,崇尚理性审慎的考究,反对各种反智主义”,同时,“在神学上,崇尚上帝启示的正传,反对各种异端邪说”,“在政治上,崇尚在基督里的自由,反对各种专制暴政”;又如, “在律法上,崇尚基督门徒的圣洁,反对各种反律主义”,同时,“在救赎上,崇尚上帝白白的恩典,反对各种律法主义”。正如保罗写给罗马教会的信中说的:“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个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这种合乎中道的神学构建,既有历史文化的遗产,又有现实处境的考量。这种中国处境考量的神学构建,就是汉语神学在海内外华人教会大复兴的需要,其实也是基督教神学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大复兴的需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虽然多年浸染于改革宗神学,却又清醒的认识到改革宗神学及其它所有神学门派及其体系的局限性。作者指出:雅和博经学从根本上归回圣经,归回教会的大传统,既强调改革宗神学,同时又消解那种浸透着宗派主义之封闭性和论断性的所谓的“改革宗神学”。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归回圣经真道,归回教会正传,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是基督的门徒和基督的教会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正确选择。
作者谦卑地承认:我们承认圣经的无谬性和权威性,但我们不得不谦卑地承认我们的神学和体系始终不是无谬的,始终受着我们自身和环境的局限。我们始终需要继续依靠上帝的恩典,不断加深我们对圣经的理解,通过信心坚固我们与基督的联合,并且更多在基督里爱我们的邻舍,爱那些在社会和教会处境中比我们资源更匮乏的人,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而不是像当初那些假冒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总是居高临下地定别人的罪。作者仔细分辨了改革宗神学内部的各种支派及其分歧,实际上是对改革宗神学的一种自我审视。作者还引用弗雷姆强调的十大方面,认为在这些方面改革宗人士可以向非改革宗的人士学习。
有这样一种谦卑和清醒的态度,我们相信,雅和博经学在本土化的中国语境中和多元化的世代中,靠着上帝的恩典和圣灵的带领,是大有发展空间的。
王志勇牧师在本书出版前嘱我为之作序,推辞不下,欣然写下以上粗浅的看法。过去虽然对基督教神学有所涉猎,但对改革宗神学还是望洋兴叹,这次读了王志勇牧师的专著,受益匪浅,不敢说是作序,算是读后感吧!请大方之家予以指正!
胡石根 2012年7月27日 于北京
胡石根长老:雅和博经学
8/15/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