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查理大帝传》中看历史叙述的宗教意向



8/23/2017


康頔

关键词: 查理大帝 宗教 基督教

一、查理大帝的宠臣艾因哈德和歌颂式的传记

艾因哈德(Einhard,770年川40年)是法兰克王国乃至中世纪最著名的传记史学家,也是查理曼时期“加洛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平共有五部著作传世,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查理大帝传》。

艾因哈德出生于生于法兰克东部的莫因格维一个富足的封建地主家庭。九岁那年,他被送到傅尔达修道院(Fulda)接受教育,系统的学习语法、修辞、辩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方面的知识。由于艾因哈德学习成绩优秀,才智过人,二十岁便被院长推荐到查理的宫廷里。那时,查理大帝已经成为了强大的国家统治者。他鼓励学术和教育,从欧洲各地网罗了一批知名学者和各类文人,还在宫中组成了学习小组;他还下令让教会和修道院办学,培养更多的贵族子弟和神职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艾因哈德有机会博览群书,接触各类名家,他的学识也日渐精进。艾因哈德的才识得到了查理大帝的赏识,并因此受到宠信,开始长期在宫廷中供职,成为查理大帝和他的儿子虔敬路易忠实的仆人。他不仅在宫廷中掌管秘书、参与机要,还曾经奉查理之命出使国外。不仅如此,他还兼领过几个修道院院长的职务一这在当时是被教会宗规所不允许的。为了追念查理大帝的功绩,也为了报答知遇之恩,艾因哈德写下了这部著名的《查理大帝传》。

在为这部书做的自序中,他谈到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一是将当时代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使其不至于从记忆中消失:二是他受到国王赐予的信任和恩惠促使他通过写作来歌颂他。

《查理大帝传》写于九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查理大帝离世不久。这部书是中世纪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一部为平信徒作的传记。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艾因哈德既细致刻画了查理大帝的性格也详细记录了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他忠实于事实的笔调也与当时流行的对事实的扭曲或过度夸张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写作方式极大影响了其后传记作者的写作方式,并且在今天研究加洛林王朝时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世纪的传记作者通常只记载的人善行并在写作中加入很多修饰以美化被撰写者,而艾因哈德则不然。他的传记被认为在大部分内容上是对查理大帝生活的可靠记载,也被认为是描述早期中世纪生活的珍贵资料。

艾因哈德自己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的:

“我认为没有人能够比我更真实的记载这些事情,而且我也不能肯定有没有别人会写出它们。”

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霍奇金的评价则是:

“基本上所有我们对查理大帝真实和生动的资料都是从艾因哈德这里得到的,《查理大帝传》是中世纪早期最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艾因哈德在写作《查理大帝传》的时候,主要受到加洛林王朝流行的模仿古典作家写作文风影响。他的写作蓝本是《十二凯撒传》。《十二凯撒传》的作者是公元二世纪的罗马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Suetonius),书中主要记载了共和国末期和罗马帝国初期十二个统治者的事迹。苏埃托尼乌斯的经历与艾因哈德相似,都曾在宫中供职,他也因此接触了大量的宫中档案,因此这本传记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材料。《剑桥中世纪史》认为《查理大帝传》是艾因哈德对《十二凯撒传》“从全貌乃至细节的全面模仿”。这种模仿给《查理大帝传》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它不仅带有中世纪其他历史材料所没有的优点,但同时还把缺点从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带到了当时的法兰克王国。这部书的优点在于:它摆脱了如《法兰克人史》、《英吉利教会史》中教会对历史编纂的影响,没有对超自然的神迹的叙述,从而使得艾因哈德对查理一生的记叙更加贴近真实。但是缺点是:侧重于对个人行事的记载而忽略时代背景,为追求趣味性过分夸大宫廷轶事,导致史料价值降低。

艾因哈德记叙了查理的对外战绩和宫廷生活,对这一时期法兰克国家的内外状况只字不提。此外,他为了模仿古典作品的短小篇幅,刻意“把这项工作压缩在最低的可能的限度以内”,抛弃了许多熟悉的重要资料。这些缺点也体现在《十二凯撒传》中。

二、《查理大帝传》中的基督教意识与历史叙述

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动荡了两个世纪之后,终于在查理大帝这里完成了整合,全部基督教化。在查理曼的推动下,王权开始与教权结盟,欧洲也从此进入了“加洛林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开始与日耳曼文化相结合。作为基督徒的法兰克人经过初期皈依时基督教徒身份的最初形成到中期在与异教徒斗争中身份的巩固最终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确认。经过漫长的四个世纪后,日耳曼人经过吸收罗马基督教文化、摒弃自身的异教文化与复兴本民族的文化的过程后最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督教文化,使得他们的基督教信仰带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而这种特征直接反映到了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中。

作为中世纪普遍流行的传记体著作之一,艾因哈德在《查理大帝》传中“光

荣地叙述了君王辉煌的功绩"。纵观传记的通篇,艾因哈德都将重点放在查理大

帝的作为上,而把他的品格摆在次要位置。正是这样的叙述,他刻画出了查理大帝的三重身份:罗马公民、基督徒与法兰克人。

(一)从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本理解《查理大帝传》

通过对罗马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十二凯撒传》风格和基调上的模仿,艾

因哈德在刻画查理大帝的时候也了自己的意图。《十二凯撒传》中记载了罗马时期的十二位统治者的事迹,苏埃托尼乌斯刻画的罗马统治者的高贵的品德为他对艾因哈德对他的朋友和主人一查理大帝表示敬仰与赞赏提供了恰当的方法。同时,这种选择也把查理大帝放到了罗马皇帝的行列中,表明了艾因哈德心目中的查理大帝的地位与身份一凯撒。

苏埃托尼乌斯是罗马的传记史学家,他的人物传记对历史叙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认为个人的道德观念在历史观念及其变化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并且个人动机在传记中同样起到巨大作用。同时他还认为,作者的个人生活是与作为历史学家的职责不能分离的。在他的作品《十二凯撒传》(又被翻译为《罗马十二帝王传》)中,苏埃托尼乌斯将自己的道德观念融入到历史写作中,也把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风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作为对于苏埃托尼乌斯的模仿,艾因哈德也将自己的道德判断以及生活环境带入对查理大帝的写作中,也通过自己的写作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查理大帝统治着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差不多包括了西罗马帝国的整个国土。对于控制着这样一个西至大西洋,东达多瑙河,北到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的大国以及日耳曼的各民族的查理及他的后继者来说,他们迫切需要使自己的统治具有合法性,使被统治者服从他们的统治。对于曾经的西罗马帝国的领土来说,合法性来源于西罗马帝国,来源于第一个奥古斯都盖乌斯·尤利乌斯·屋大维。在苏埃托尼乌斯为盖乌斯·尤利乌斯·屋大维所做的传记中,他将叙述分为两部分一对外发动的战争与对内的统治以及他的生活习惯,并进行了概述似的描写。

在《查理大帝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艾因哈德也采取了同样的叙述结构,将他的传记分为两部分一在国内外的统治以及个人生活。通过使用苏埃托尼乌斯对十二位罗马皇帝所做的传记这一模板,尤其是模仿苏埃托尼乌斯对盖乌斯·尤利乌斯·屋大维所做的罗马式的传记,艾因哈德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查理大帝的敬仰与感激,并为查理大帝的赋予了多重含义:查理大帝是罗马的后代,具有罗马人的高贵品格:坚韧、勇敢,为正义而战;并且他还是罗马帝国高贵的继承者,是罗马帝国土地的拥有者。正是用这样的写作手法,艾因哈德成功的将查理大帝的法兰克入侵者的形象抹去,为他赋予了这样的身份: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第“十三’’位凯撒,西罗马帝国合法的继承者。他也满足了查理大帝及其继承者路易的迫切需要,为其在西欧地区大力扩张领土以及在广大领土上的统治给予了延续性与合法性,并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罗马帝国的后裔更加容易的接受其统治。

(二)完美的基督徒一查理大帝

对于生活在查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英雄是非常受到尊崇的。人们不仅仰慕英雄,并且他们还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并有崇高地位的英雄。于是英雄的榜样成为了人们学习的对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查理大帝传》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基督徒英雄的形象。虽然查理大帝传并不能被称为是一部圣徒传,但是它却是一部杰出的基督教平信徒的传记一这也是由艾因哈德开创的传记模式。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叉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

这便是作为基督徒所应具备的美德。在《查理大帝传》中这种基督教的高尚品格在查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最光荣、最虔诚’’的查理大帝对宗教生活极为热忱,“只要他健康情况许可,在清晨、傍晚、夜间和献祭的时候,他到教堂去一直是很勤的。"他极其重视罗马,为圣彼得大教堂输送了大量财宝。他攻打萨克森,因为他们崇拜异教的魔鬼。经过艰苦的战争,萨克森人“放弃崇奉魔鬼,抛弃本族的宗教仪式,接受基督教的圣礼,同法兰克人融合为一个民族。”

他与一些部落与王国的国王建立了友谊,并非常喜爱招待外国来宾。他“极热心于救苦济贫,发放希腊人称之为布施的救济金或救济物",并且将救助扩大到叙利亚、埃及等地贫困的基督徒。

当罗马人迫害教皇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营救教皇并维护教会的秩序。他爱自己的兄弟和子女,“宽容地忍耐着兄弟的寻衅与扰”66,并对抚养子女及其在意。“他对文艺诸科极其重视,对教授各科的人极为尊敬,给予他们很高的荣誉。"

他自己还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各种科目的学习,并对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及其感兴趣。这样的叙述在文中处处可见,并且正是通过这些叙述,一个虔诚而伟大的基督徒形象跃然纸面。

(三)一个法兰克基督徒视角下的查理大帝

同时,在这部著作中,艾因哈德并没有丢弃查理大帝的民族身份一法兰克人,

并保留了日耳曼的记号。这处处体现在艾因哈德的叙述中。对于查理大帝的称谓,艾因哈德在著述中多次使用“国王"一词,而不是“皇帝",虽然在他写作时期查理已经被教皇利奥三世授予了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

“因为这位国王(King),这位在当时统治世界各国的诸王中最英明、最高尚的国王,从不因为所需要付出的辛劳而拒绝承担或从事任何事业,也从不因为害怕危险而退缩。”

翻“国王"与“皇帝"有着特殊的区分:古代欧洲国家的君主一般被称为国王,“皇帝"的称号只用于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及其继承者。可以说,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与皇帝的称呼带有强烈的地域与民族性的区别。对于国王来说,更多的是作为民族国家的首领存在,统治的地区也局限于本民族所居住的地域。而对于皇帝来说,他所面向的是民族的集合以及更为广阔的疆土。在这里,艾因哈德将查理称为国王,更多的表示的是他是法兰克人的首领,强调的是他的民族身份一法兰克人。

作为一个法兰克人,查理大帝还保留着法兰克人的习俗,这也被艾因哈德记载于书中:

“他经常操练骑术和打猎,这是一种民族习惯,因为在这点上,世界上简直没有任何种族可以同法兰克人相媲美。”

“他穿着本族的,也就是法兰克人的服装⋯⋯外国服装虽然美观,但是他不喜欢,除了有一次在罗马由于哈德良教皇的请求,另一次由于哈德良的继任者利奥教皇的请求,他穿上长外套、外衣、罗马式的鞋子以外,他从来不肯穿着它们。

“此外,一到他那些儿子的年龄适合的时候,他就让他们学习像真正的法兰克人那样骑马,并且训练他们使用武器和打猎。"

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查理处处体现出游牧民族的印记。他喜好骑术和打猎,并训练他的几子们,使他们保持民族传统。直到他死前不久,他还在离自己宫殿不远的地方打猎,直到秋天结束。他喜好食用烤肉,因为医生建议他食用煮肉而心生憎恨。而这也是游牧民族留下的传统之一。

在基督教未进入日耳曼各蛮族之前,日耳曼人的婚姻制度依然是一夫多妻制,一个男子可以与一位女子结合,但是同时可以拥有大量的妾。这一制度在中世纪的各日耳曼部族中仍然存在。这在艾因哈德笔下的查理大帝的婚姻生活中体现了出来:

“后来他奉母命同伦巴德人的国王德西德里乌斯的女儿结婚,过了一年,不知道为什么缘故,又离婚了。他同出身于士瓦本族的希尔迪加尔德结婚,她是一个最高贵的女子,为他生了三个儿子一查理、丕平和路易,还有三个女儿一赫罗特鲁德、伯莎、吉斯拉。他另外还有三个女儿一提奥德拉达、希尔特鲁德和赫鲁奥德海德。其中两个为他的妻子法斯特拉达所生,法斯特拉达是东法兰克人,亦即日尔耳曼人;第三个是一个妾生的,这个妾的名字我已经忘记了。法斯特拉达死后,他又娶阿勒曼尼族的柳特加尔德为妻,她没有替他生下孩子。柳特加尔德死后,他有四个妾,名字是:马德尔加尔达,她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鲁奥提尔德;格尔苏囚达,她出身于萨克森族,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阿多尔特鲁德;雷吉纳,她生了德罗戈和雨果;还有阿达林达,她是提奥德里克的母亲。”

由此可见,对于查理来说,其法兰克人的习惯被加以肯定,并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不仅如此,查理大帝还对自己的民族习惯进行保留,将其传递给自己的子女,而再也不是对自身的民族习惯进行蔑视与扬弃。

回到《查理大帝传》的整体来看,作为历史叙述者,艾因哈德通过他的作品传递了他对当时代的理解以及他的实践目的。而这些恰恰隐藏在他笔下的“查理大帝’’的三重身份上。

作为一个同耳曼民族部落的领袖,查理大帝首先是一个法兰克人,他身上保留了法兰克游牧民族的习惯,并意图将这种民族习惯进行一代代的传递;

作为一个基督徒,他十分虔诚,并恪守基督教的教规教义;

对于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的查理大帝,他又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这样身份的叠合表现了从时间到空间上的延续:

从时间上讲,作为法兰克人,自身拥有短暂的民族口传历史;

通过将查理大帝刻画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将罗马皇帝从罗马帝国时代带到中世纪,也将法兰克人的历史延续到罗马帝国时代;

而作为基督徒,历史便更加打破原有的罗马帝国的局限,被更加延续推回到创世纪。

从地域上讲,法兰克人原有的领土只局限于西欧的一部分;罗马帝国在《查理大帝传》中已经突破了地中海的界限,北上来到广阔的欧洲大陆,与西欧相融合;而对于普世的基督教来说,更不仅仅局限于欧洲,而带有普世性。

这部书的完成标志着以查理大帝为统治者的广阔领土内的臣民作为罗马帝国的臣民、作为基督徒与作为日耳曼民族的法兰克人的一份子对于自身身份的理解与认同与超越:他们依旧是法兰克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部分;他们还是罗马人,是文明世界的一部分;他们更是基督徒,是普世的基督教会的成员。而其流传更传递了以查理大帝为代表的法兰克人群体整体身份认同的一代代的重新塑造与巩固。

所以,艾因哈德的贡献在于,他不单单通过对查理大帝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基督教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将基督徒的身份推到了整个欧洲视域下,成为整个罗马帝国的延续,并通过他笔下的文字完成了“罗马一基督徒一蛮族人"三种身份为一体的融合与塑造。

转自中世纪史实资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