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评论—2021-09-16)今天中国大陆民众因为武汉新冠肺炎防控所带来的生活严重受限情况正成为中共管控社会的常规模式。那些指望疫情过后能恢复民众过往相对正常生活将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中共极权统治具有集恶机制,会将社会管控中采取的一切最能蚕食人权手段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因此,当下疫情防控的社会应急将是中国未来的常态。
2019年底从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瘟疫,至今已近两年,多种因新冠病毒变种引发的蔓延灾难仍持续在世界各地发酵。中共为了防控中国大陆新冠病毒的蔓延,至今采取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社会控制模式,使广大生活于大陆民众出行活动受到极限性控制,各种公权力支撑下打着防疫招牌而发生的侵害公民权利事件层出不穷且千奇百怪,整个社会陷入一种疫控的非常状态。
中共正将借新冠肺炎防控,侵犯人权模式常态化制度化 |
虽然9月12日,福建莆田仙游县公安局发布通报辟谣说,网传确诊人员戴手铐脚镣为不实信息。即9月11日,网上传出警察押解5名穿着防护服戴着脚镣手铐的人员经过仙游某医院,传言称“仙游警方害怕确诊人员逃跑,所以戴上手铐脚镣”。经查,系仙游县看守所将收押的来自中高风险区嫌犯分批押解到仙游某医院进行体检。但是网络对此辟谣并不那么相信,因为人们对这种拘押新冠疑似人员的图景并不陌生,人们更倾向相信因新冠疫病而将人铐押,皆因类似情况自爆发新冠瘟疫以来在全国各地发生得实在太多。
应该看到,新冠瘟病究竟如何控制?至今人类仍然没有找到切实有效解决的方法,各种探讨争议沸腾于网络与现实。然而,中国在完全漠视公民权利下控制新冠疫病上至今似乎显得较印度、美国等等地区更有成效,但是否这就说明中国疫控模式是最好的防治新冠手段,显然这个结论为期尚早,只要新冠疫病还没有根本性得到控制,就很难得出哪种疫控模式更为有效的结论。
但是,为了疫控或者假借疫控名目而不择手段剥夺侵害公民权利,进而牢笼公民,使公民生活于权力完全规划许可的范围,过着权力画定的生活,失去基本的自由,这显然与人类追求的生活背道而驰。而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在瘟疫灾难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日益被深化固化成一种社会治理模式,进而上升到制度层面,使中国社会在进入后疫病时代仍然沿袭下这种毫无生活自由的状态,这已成为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严酷现实。
从目前业已出现借疫病而形成的管控模式,至少可以看到如下几方面已经被固定且成为制度性设计。
其一、封门禁足。将出现疫情的居民严控在家中,将楼房用铁条焊接或铁门拦阻,将居民大门焊死,使居民无法出户。直接剥夺公民基本人身自由,甚至生存权利与生命权。以致一些疫区出现居民被困死家中情况。
其二、出进验证,拒绝外来。各地为了防控疫情传染,将所有外来人员拒之于外,不许过境。省与省隔离,市与市断绝,县与县分开,乡镇与乡镇相抗,村与村互不往来。居民小区也互相提防,对进入村庄或居民小区,必须经过严格查验,真正做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严重割裂社会,侵犯公民基本行动、交往自由,使社会网格化。
其三、出行正身。一切出行人员要受到各种严格审查,被一再反复验明正身。公民人身隐私无存,而且处处遭遇被罪犯般对待。公民尊严被肆意践踏,公民人格被摧残殆尽。
其四、监控举报。在防疫名义下,公权力公然倡导公民互相监督举报,一切生人成为审视不信赖及监控举报对象,人与人互相提防,互相揣测,互相监视,及互相举报,成为了社会的常态,社会处于极度猜忌、仇视之中,极大毒化了整个社会的生存环境,毁灭着人类生存情趣,将人类社会变成蛮荒野兽生态。
其五、强制服从。公权力假借防疫之名,肆意强加给公民各种限制,剥夺公民日常生活,强迫人们屈服顺从。如这次强制国人打疫苗,其中绑架、威逼、利诱、连坐、暴力等等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完全将现代公民基本人权抛于脑后,赤裸裸张扬着公权的无恶不作、
其六、封禁言论。公权力假借防疫之名,将公民所有对公权力违法侵权行径的批评与质疑冠以各种罪名,予以严惩,如重判公民记者张展,强迫失踪陈实秋、方斌,拘押学者郭泉等等,使整个社会再无异议声音,公民基本言论思想自由权利被剥夺干净。
如上种种在防控新冠疫情下上演的违法侵权行径,使中国社会原本残缺的公民权利,更进一步被剥夺侵袭。
从中共极权统治的过往历史来看。一切有利于极权统治的践踏公民权利行径,都将被作为统治集团经验而固化提升推广,进而变成制度性设计,成为长期而常态化的统治模式。远者如反右,大跃进,四清,文革,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化,重重加码,直至面临崩溃。最后不得已推开了改革开放,但马上就六四屠杀,推出维稳,后来又借奥运推出全国网格化,并将新疆西藏管控模式向全国推广。这些历史事实都力证着中共统治会一步步将应对局部或一个时期的所谓危机举措,稳固化常态化,扩展到全国及长期的统治模式。因此,今天中共假借疫情危机,而抛开一切法制与人权,肆意张扬公权力意志,使中国进一步沦陷入野蛮的无法无天状态,将成为疫后中国常态的严酷现实,值得世人高度警惕。
对华援助协会特约评论员
2021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