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 18:02
资料照:新冠疫情中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2020年9月6日) |
台北 —
中国正值春耕,但东北三省,包括产粮大省吉林省因封城和清零措施使得农民面临返乡困难、种子短缺及肥料涨价等困境。部分观察人士说,农耕工作若因防疫而持续受阻,中国今年恐闹粮荒,尤其俄乌开战后,中国原从乌克兰进口的大麦和玉米供给有可能大减。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中共视粮安为国安,因此,春耕短期受阻对长期粮安的冲击有限。
中国各省进入春耕播种期,但各地动辄封城的强硬清零措施已对农耕工作带来挑战。其中,吉林、辽宁及黑龙江东北三省是中国玉米、大豆和水稻的主要产区,疫情较为严峻的吉林省尤其面临务农人力不足、种子短缺和肥料涨价等挑战。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一家农场内,一位因议题敏感而不愿意透露全名的王姓员工告诉美国之音,他所在的农场主要种植玉米,但受疫情影响,“目前肥料和种子确实出现短缺问题,(农业机具用)燃料也变贵许多。”
清零、缺肥、缺种冲击春耕
另一家位于长春市宽城区的家庭农场里,一名也是因议题敏感而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则向美国之音证实,“疫情让农耕工作受阻”,虽然他不愿意多谈细节。
而位于德惠市菜园子镇的家庭农场、一名也因议题敏感而不愿透露全名的王先生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也表示,近期化肥价格约涨2成至3成间,但收到当地政府的农资补贴后,目前耕作工作已恢复正常。
综合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及中国官媒新华社的统计,吉林省自3月以来所累计的确诊病例超过6万人。因疫情严峻,吉林省部分农民工一度滞留长春等城市,无法返乡务农,而且截至3月底,据统计约有三分之一农民没有足够的肥料可用。
为确保“一垄不撂荒”,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已自4月初陆续出台紧急方案,包括集中转送农民返乡。根据调度统计,截至4月10日,已有近9.5万人顺利返乡。另据该厅于4月12日记者会发布的统计,截至4月10日,吉林省种子、化肥、农药到位率已回到往年水准。“水稻种子到位率达99.3%......浸种量可供1,091万亩水稻插秧,占计划的81.3%。”
相较于全中国平均单日逾两万人确诊,吉林省每日的确诊数约在百来例,黑龙江和辽宁省则更低、只有个位数至数十例,疫情相对轻微。但中国防疫措施严格加剧了物流的限制,还是对跨省的农务带来阻碍。
根据大纪元时报4月7日报道,一位不愿具名的黑龙江农民表示,他“去年是(在)吉林省买的种子,吉林省种子表现好,我今天(4月7日)还想给吉林买,(但)过不来了。”
中国国家统计局去年12月初统计显示,东北三省2021全年产近1.5万吨粮食,占全中国产量两成以上。因此,东北地区的春耕若受到耽误将严重冲击到中国今年的粮安。
习近平:粮安即国安
上海疫情严峻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0日就特别前往一家位于海南三亚的种子实验室考察,他特别强调“种源自主可控”对粮安的重要性。他说:“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早于4月初,习近平就透过《求是》杂志,重申粮安是“战略问题”,也要各级党政单位扛起粮安的政治责任。他还于三月的两会中强调“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位于台北的前台湾世新大学国际事务处处长吴巨盟 (照片提供:吴巨盟) |
对此,位于台北的前世新大学国际事务处处长吴巨盟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近年的国际紧张情势和中国境内爆发的最新疫情都让习近平更关注粮安问题。
吴巨盟说:“2018年之后,川普(特朗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让中国警觉,美国除了对华为、晶片这种高科技产品制裁之外,会不会连农产品都当作战略物资来制裁中国?那可能就会形成粮食安全的危机。另外,今年2月发生的俄乌战争,引起了近期粮食、农产品(价格)飙涨,甚至带动通货膨胀。我们从2022年(中共中央) 的一号文件可以看出,(中国)要控管粮食安全,不要发生‘返贫’。”
习近平也曾说过,粮安即国安。而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一号文件,也大多聚焦农村农业问题。
中国粮食供应现危机?
除了提高粮食自给率,中国向外采购的粮食量也年年创新高。
中国农村农业部统计显示,中国今年第一季农产品进口额达528亿美元,同比增长6.2%;2021年的农产品进口额则达2,198.2亿美元,年增28.6%。
日经中文网统整官方数据显示, 2016年至2021年间,中国的大豆、玉米、小麦进口额激增2至12倍,而牛肉、猪肉、乳制品和水果类进口额也大增2至5倍。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4月9日更引述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指出,中国人口只占全球约18%,但持续囤粮,预估今年中旬前,中国将持有全球69%的玉米、60%的米与51%的小麦储量。
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贺江兵提供) |
虽然中国已囤粮多年,但中国金融学者贺江兵研判,北京近一年多来大举向外采购粮食背后的原因,可能和境内加剧的粮食缺口有关。
贺江兵透过电子邮件书面向美国之音表示,“中国现在大约需要进口二成粮食,由于种粮食亏损、房地产开放暴利,地方财政对卖地依赖性加强,占用耕地较多,这一缺口会越来越大。”
台北学者吴巨盟也认为,中国农地持续转为商用,冲击到中国的粮食自给率。
他说:“中国这几年可耕地越来越少,因为很多人改种蔬菜、甚至改种花这种高经济作物。另外,农地可能变成商业用地,所以中国在2022年的2月开始做了土壤普查,要求全面清查这些土壤到底是如何使用,因为工业发展的关系,有些耕地可能受到污染。”
保粮安 中国提升农技、强化金砖国合作
不过,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系教授于晓华认为,中共将粮安放在首位且持续扩大耕地面积,部分省份的春耕或因疫情受阻,但对长期的粮安影响有限。
于晓华告诉美国之音:“中国政府说‘以粮食安全来支撑国家安全’,所以,粮食安全绝对不能出任何问题,甚至比疫情还要高(重要),因为这是共产党的核心。从今年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扩大耕地面积,尤其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土地的潜能。我觉得,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会产生重大的问题。”
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于晓华(照片提供:于晓华) |
于晓华表示,中国粮食的年产量接近6.5亿吨,即使数据略有“注水”,这样的粮食供应也应足够。至于粮价,中共也有魄力采强力手段来抑制市场的投机行为。
位于台北的台湾大学农经系教授罗竹平也认为,中国不至闹粮荒,但中国耕地仅占全球7%,因此必须高效高产,强化育种的技术,才能确保粮食供给。
罗竹平告诉美国之音:“种子是农业最关键的技术,而且是利润最大的地方。它(中国)必须要高效高产,(使用)耐病虫害、少用水的种子。在最少土地长出更高比例的粮食的话,就可以让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台湾学者吴巨盟也说,为了保粮安,中国已加强与其他金砖四国的粮食贸易。
金砖五国(BRICS)为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加总的耕地面积和榖物生产量占全球大宗。
吴巨盟说:“金砖五国灌溉面积有(占全球)50%、有(占全球)40%的谷物生产面积,所以金砖五国如果进一步强化(粮食贸易)相互合作,有助于解决中国粮食缺乏的问题。”
继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四国于2010年签署《莫斯科宣言》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后,中国作为今年金砖国家的主席国,已将减贫和粮安列为会议重点之一,并将促进五国间的农业合作。
(对华援助协会特别转载自美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