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 08:21
由美国众议院共和党人组成的中国工作组2022年7月20日邀请台湾驻美代表萧美琴参加在国会山举行的一场关于台湾策略的圆桌会,右3为众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卡锡,
右1为中国工作组主席麦考尔,左1为加州众议员金映玉。 (美国之音锺辰芳拍摄)
华盛顿 —
继两周前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表决通过旨在全面强化美台关系的《2022年台湾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后,数十名美国共和党众议员也提出该法案的众议院版本,这个版本保留了一些被参院外委会修改的条文,同时还要求美国增加对台防卫政策的战略清晰。
37名共和党议员星期三(9月28日)共同提出《2022年台湾政策法》,要求华盛顿支持加强台湾防卫能力以阻遏中国军事侵略。
众议院外交委员会首席共和党众议员麦考尔(Michael
McCaul)在一项声明中表示,《2022年台湾政策法》旨在通过一些方式加强台湾的防卫能力以阻遏中国共产党的侵略。
这些方式包括: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具来增加台湾军事能力以威慑并击溃中国共产党的攻击;将美国对台湾的政策现代化;增加美国对中共侵略台湾的战略清晰;加强美台双边关系;以及在国际上支持台湾。
买考尔的声明提到,类似的立法最近已经通过参议院外委会的表决。
参议院外委会9月14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由外委会主席、民主党人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及共和党参议员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今年6月提出的这项跨党派法案。
“台湾是美国的重要国家安全伙伴,其民主正遭受中共前所未有程度的威胁,”同时也是众议院共和党人成立的中国工作组(China
Task Force)主席的麦考尔说,“现在是时候武装我们的盟友了--在入侵发生之前,而不是之后。我很自豪能与36位同仁推出这项重要的立法,立即协助改善台湾的防卫。威慑是阻止中共挑起可能严重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冲突的关键。”
除了麦考尔众议员外,这些共和党众议员包括众议院“台湾连线”创始人夏伯特(Steve
Chabot)以及最近曾经访台的坦尼(Claudia
Tenney)、巴尔(Andy
Barr)、威尔森(Joe
Wilson)、卡马克(Kat
Cammack)等议员,其他如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蒂法尼(Tom
Tiffany)、金映玉(Young
Kim)、史密斯(Chris
Smith)等人也都曾经提出或连署支持台湾的立法。
在共和党议员提出众议院版的《台湾政策法》后,美国之音问众议院外委会主席、民主党众议员米克斯(Gregory
Meeks)是否连署共和党人推出的这项议案。
“我还没有机会审视它。如果在台湾议题上,它主张现状,那是我会非常仔细注意的部分,因为我是一个坚信不要越过现状的人,那个现状对于维持太平洋岛屿和台湾的和平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我认为现状应该维持。这是基于某些时间以前达成的一个协议。”
根据美国之音从麦考尔众议院办公室取得的草案,112页的《2022年台湾政策法》有许多内容和参议院的原始版本类似,包括涉及台湾地位的象征性的条文。
《台湾政策法》的参议院版本经过参议院外委会的表决后,一些被认为可能过于刺激北京、涉及台湾外交地位的象征性的条文被修改。例如,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TECRO)更名已被改为表达“国会意见”的建议性文字,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必须和美国驻外大使一样经由参议院批准的条文则被移除。参议院的原始版本将台湾指定为“主要非北约盟友”,但是参议院外委会通过的版本把文字修改为给予台湾如同于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待遇。
在众议院共和党提出的版本中,这些条文仍然列在美国必须宣示的台湾政策第一章节内。而在主要是关于加强美台防卫伙伴关系的第二章节中,法案增列201条款,要求美国“增加对台湾防卫政策的战略清晰”文字,还保留参议院外委会修改前的版本,“指定台湾为一个主要非北约盟友”。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政府在美国参议院外委会通过《台湾政策法》后表示“坚决反对”并向美国提出“严正交涉”。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9月15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批评美国是“在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她说:“该案如果继续审议推进甚至通过成法,将极大动摇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中美关系及台海和平稳定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毛宁敦促美方“停止推进有关法案”,并称中方“将视法案进展情况和最终结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一部法案必须由参众两院分别由全体院会通过文字相同的版本,才能送交总统签署成法。国会将在11月举行中期选举,而本届国会的任期将于明年1月初结束,所以《2022年台湾政策法》能否在本届国会最后获得通过,前景并不明朗。不过分析人士相信,即使这部议案本身无法成为法律,但是其中有关军援台湾等实质性的内容很有可能被纳入其他必须及时通过的法案之中,比如年度《国防授权法》(NDAA)。
(美国之音中文部国会事务记者李逸华对本篇报道有贡献。)
(对华援助协会特别转载自美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