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谎频道:香港反送中运动并不是外国势力主导的颜色革命



5/10/2023

 

2023510 03:48



资料照片:成千上万的香港民众2019年8月18日冒雨参加反送中游行(路透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


“人们不会忘记2019年的动荡......当时,外部势力上演了一场香港版的“颜色革命”,企图再次将香港从祖国分裂出去。”

华盛顿 — 

54日,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发表声明,警告美国政客不要随意评论香港的司法机构。

声明说:“人们不会忘记2019年的动荡......当时,外部势力上演了一场香港版的“颜色革命”,企图再次将香港从祖国分裂出去。”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没有证据表明外部势力在2019年策划了香港大规模的民主运动。

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于1997年回归中国。根据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拥有高度自治权。

北京承诺香港可以保留其司法制度、立法和行政自治,并享有公民社会、言论自由、开放互联网和其他在民主政体之下可以享受的基本自由。

在这个背景下,香港2019年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是对北京提出的一项条例的回应。该条例允许香港拘留犯罪嫌疑人并将其移交至中国大陆、台湾和澳门,而香港与这些地方没有正式的引渡协议。

许多人担心这会破坏香港的司法独立。批评人士则担心中国能够利用这项法律来打击政敌,威胁持不同政见者的安全。

这引发了大规模抗议,百万港人走上街头要求撤销这项条例。

由路透社( Reuters)资助,香港民意研究所(Hong Kong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e)发起的一系列民意调查显示,2019年底,59%的香港人支持反送中抗议活动。在 1021名回答问卷的人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曾参与过抗议。

路透社援引岭香港岭南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研究香港社会运动的学者袁玮熙(Samson Yuen)博士的话说,民意调查结果证实,抗议者的主要诉求在香港得到广泛支持。

“民调结果也驳斥了北京将抗议运动视为分离运动的说法,”袁玮熙说。

港府在同年9月宣布撤回引渡条例。但那时,反送中运动已经演变成更广泛的民主运动,香港人要求维护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的民主和自治。

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支持抗议者行使其和平集会表达政治诉求的权利。没有任何西方政府或政治人物鼓励或支持使用暴力。

旨在政权更迭的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一词兴起于2000年,用于描述世界各地的民主起义。

“颜色革命”的例子包括:2000年塞尔维亚的“推土机革命”、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以及2005年初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几年后,在中东和北非又掀起了“阿拉伯之春”民主运动。

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所(CSIS)2014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俄罗斯将这些运动视为 “美国和欧洲一种新的战争模式,即在其他国家制造破坏稳定的革命,以低成本和最小伤亡来促成其安全利益。”

北京的观点与俄罗斯相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在上海经合组织峰会上表示,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伊朗在内的国家必须共同努力,防止“外部势力”策动“颜色革命”。


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美联社)

那么,到底什么是“颜色革命”?


民主问题专家、前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讲师林肯·米切尔(Lincoln Mitchell)在他2012年出版的《颜色革命》(The Color Revolutions)一书中阐述了“颜色革命”的三个要素。

这些革命通常源于对于选举结果的质疑,有主要的反对派领导人,并且发生在脆弱国家。

这些标准均不适用于香港的反送中运动。

首先,该运动最初的目标是让港府撤回送中条例,抗议活动在初期基本上是和平的。此后,当港府表示不愿让步后,抗议活动开始出现了暴力元素。

其次,初始阶段的反送中运动并没有特定的反对派政治领袖。已经解散的公民团体---民间人权阵线(CHRF)---组织了201969日和616日的大规模和平游行。

一直在抗议现场报道的美国之音(VOA)中文部记者黄耀毅说,他并没有看到太多的组织,“人们自发的走上街头......很自然。”


第三,香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脆弱国家。根据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一份报告,脆弱国家的特点通常包括恶化的基础设施、被忽视的教育和卫生系统、下降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其他关键经济指标。

香港的情况完全不同。在香港的生活大体是舒适的:抗议运动发生时,这里有着充满活力的经济、专业的警察队伍和独立的司法系统。香港2019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8,356美元,四倍于世界银行对于发达经济体的定义。

(同时请参阅美国之音《揭谎频道》本篇文章英文版。)

(对华援助协会特别转载自美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