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 07:46
2023年6月2-4日在台北上演之香港六四剧《5月35日》的部分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
(美国之音特约记者文东摄影)
台北 —
六四事件34周年前夕,一部以天安门母亲为主角的香港舞台剧《5月35日》自6月2日起一连在台北演出6场。台湾主演剧团创办人钟伯渊说,该剧反映的是中共如何在这34年来抹灭和洗白有关六四的记忆。他希望透过这出在中国和香港都禁演的舞台剧,来缅怀六四精神,更让观众认清,中共政权对人权的威胁不分对象,无所不在。
香港原创舞台剧《5月35日》描述的是中国“天安门母亲”的真实故事。剧中主角是一对迈入迟暮之年、住在北京的老夫妇,两人心中压抑了30多年的一道伤痕是,独子哲哲死于1989年6月4日天安门广场上的那一场屠杀之中。
儿子死于六四运动的老妇小林,虽身为天安门母亲,却因顾及小叔还在中国的政府部门工作,至今仍不敢公开悼念死去的独子,因为她担心,若做出任何触怒官方的反应,恐连累到小叔,毕竟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丧子之痛难愈 《5月35日》演绎天安门母亲血泪
香港六四剧 《5月35日》 2023年6月在台北上演剧照 (美国之音特约记者文东摄影)
但故事转折是,老母亲在发现自己罹癌后,毅然下定决心,不顾一切也要前往天安门广场公开悼念爱子,她在剧中展现了人生最后的勇气,并说出了令人动容的心声:“我们就来个光明正大的纪念,冲击这条不正常的底线。”
她的愿望是如此卑微,却仍受到中共公权力的百般施压阻挠。这些剧情真实呈现的是中国那一群“天安门母亲”们34年来的悲痛处境:她们在天安门事件中痛失爱子,却仅能于每年的六月四日当天,在中共便衣人员的严密监控下,前往北京万安公墓集体祭祀,因为每一个逝去的学生都成了中共治理下的禁忌词。
至于所有天安门母亲的共同期盼,也就是重回天安门广场,为她们的儿子公开举行一场有尊严的路祭,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政后,政治氛围越来越严峻的前提下,更是多数“天安门母亲”直至临终前都未能实现的遗憾。
每年六四前后,北京天安门广场不仅维安严密,就连六四此一日期都变成禁忌词,而这也是香港舞台剧剧名《5月35日》的由来,亦即5月31日加4天,用一个不存在的日期,追悼那场在中国不能说的悲剧。
台北“晓剧场”创办人钟伯渊(右一) (照片提供:钟伯渊)
位于台北的“晓剧场”创办人钟伯渊是此次台湾版《5月35日》舞台剧的导演。他在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表示,尽管自己也曾在上海、澳门等地工作时,领教过中国政府严密的艺术审查与政治打压,但他在详读剧本的过程中,仍深为剧中主角所背负的痛苦所震撼。
钟伯渊说: “第一幕就有一句话,让我觉得非常地难过。她(女主角)说,‘我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到(天安门)广场上好好地哭一场’。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可是你知道那有多难?她压抑了30年,(多年来)她儿子的死不能被证明,那最好的(解脱)方式是什么?是死亡,她觉得死亡,她就解脱了。”
钟伯渊说,剧中老母亲得知自己已是癌症末期时,竟露出释怀的笑容,这个剧情安排呈现出细微、却巨大的反差,是最令观众动容、伤感之处。
港版国安法生效后 港人纪念六四遭禁
2019年港府修改“逃犯条例”引爆“反送中运动”之际,香港纪念天安门事件的艺术团体“六四舞台”开始筹备《5月35日》舞台剧,并邀请作家庄梅岩编剧。
《5月35日》一剧于2019年在香港首演,尽管场场叫好叫座,也曾荣获第29届香港舞台剧奖(Hong
Kong Drama Awards)的最佳导演、最佳剧本等多项奖座的肯定,但这出舞台剧和剧中主角的命运如出一辙,都遭遇中国官方的无情打压与噤声。
在英国的前香港剧团“六四舞台”创办人列明慧 (照片提供:列明慧)
现已移居英国的列明慧是前香港艺术团体“六四舞台”的创办人,也是《5月35日》舞台剧的监制。她在越洋接受美国之音视频采访问时表示,该剧于2019年首演,却也是六四题材的舞台剧最后一次能免于恐惧地在香港上演。
受新冠疫情影响,此剧于2020年改在一处私人场地演出并透过网络、全球直播,吸引多达56万人同时在线收看,但在线观众看不到的是当时剧外的香港肃杀气氛。列明慧说,她担心港警上门,还请来身份为律师的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陪同坐镇,以确保演出顺利。
但2020年的演出成为《5月35日》一剧在香港的绝响。列明慧形容,港版国安法于2020年7月实施后的香港,艺术创作者面对的已不仅是界线模糊的“红线”,而是身陷一整片的“红海”之中,动辄恐因违反国安法,而锒铛入狱。
于是《5月35日》一剧开始走入海外,并于2022年4月在东京连续演出7场,大获好评,但却引发编剧庄梅岩的无尽感叹,她透过脸书贴文表示:“30多年后,连转发几张《5月35日》团队的剧照都有点犹豫,对于日本戏剧同业的感谢,也思前想后。”
列名慧说,今日的香港已不再有悼念六四的空间,不仅各图书馆纷纷下架六四相关书籍,就连年年主办六四活动的“香港市民支持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简称支联会)”也被取缔,而支联会主席何俊仁等人也被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身陷囹圄。
《5月35日》舞台剧移师台北
疾呼警惕中共的人权威胁
当“六四”在香港也成为不能触碰的敏感词后,台湾就成为纪念六四活动的最佳据点。
列明慧说:“我看到台湾,特别是台湾的年青人对于香港民主制度与自由被破坏,普遍表示支持和同情,我也看到,大陆的故事转眼间成为香港的故事,会不会有一天变成台湾的故事?因此勾起年青人有兴趣去认识这一部被禁演的艺术作品。”
然而,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在民主化与本土化后的台湾社会,大中国情结已渐渐褪去,因此,纪念六四的情感共鸣并不如香港人浓厚,六四晚会虽年年在台北的自由广场举办,但台湾多数年轻族群对于六四事件的印象已十分模糊。
香港六四剧 《5月35日》 2023年6月在台北上演剧照 (美国之音特约记者文东摄影)
为了让台湾观众能对六四剧《5月35日》的剧情有深刻感受,导演钟伯勋表示,舞台剧并不单一强调中国天安门事件的宏观叙事,而是透过融入台湾元素的剧情细节来拉近剧中人物与台湾观众间的距离。他说,若观众仔细聆听,会发现主角天安门母亲在家中听的音乐,是台湾228白色恐怖时期的音乐,以及衬托剧情的部分背景音乐也穿插有台湾太阳花运动现场曾传唱过的《岛屿天光》等歌曲。此外,还有更多隐藏在道具布景里的细节,例如山洞里被毁弃的“雨伞”、花瓶里枯萎的“向日葵”等,都是港台两地街头运动的象徵符号,钟伯勋说,他希望透过这些安排,提醒观众,并重新思考,不管是六四、太阳花、还是雨伞革命,争取民主自由从来就不是个简单的事。
“国安法”实施后 中共扩大海外执法
位于台北的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秘书长邱伊翎(居中者)(照片提供:邱伊翎)
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秘书长邱伊翎是今年促成《5月35日》舞台剧在台北演出的重要推手。她说,在她看来,此剧的一个特殊处在于剧中角色皆为中国平民百姓而非激进的人权运动参与者,但他们的真实故事凸显的是,即便是一般人也躲不过中共国安单位“国保”的骚扰。
尤有甚者,剧中主角亲友为了自己的安危,竟反而助纣为虐,施压、提醒当事人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人不能见。她说,这些剧中反应真实情境的对白,可以让过惯了自由生活的台湾观众,深切体会到,中共统治下,对言论自由的压迫与管控无所不在。
邱伊翎表示,放大格局来看,台湾近年来的六四纪念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本身,而是扩大关切更广泛的中、港、台人权议题。她说,中共实施“国安法”后,不断扩大法律管辖权,在香港及境外抓捕异见人士,台湾人就算避免前往中国跟香港,在部分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国家,也可能因为相关指控而遭引渡受审,台湾民众应该有所警觉,中国人权问题绝非事不关己。
邱伊翎告诉美国之音:“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去感同身受,中国的人权议题并不是我们自己关起门来、不去管它,它就不会影响到我们。事实上,它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甚至是全球的人权现况。”
港人钟慧沁4年前移居南台湾台南,但仍持续关注香港的民主运动,也曾于2020年在台北主办六四纪念活动。她说,“70后”的她跟许多同龄港人一样,受到六四事件的启蒙,才有了民主自由的思维,也因此衍生了后来的反国教、占中等香港民主运动,但年轻一代“90后”、甚至“00后”港人,虽对中共厌恶,但却不愿深思中国发生过的六四事件。至于台湾人对六四的省思,也常沦为不同政治群体“借题发挥”表达诉求的陪衬物。虽说如此,钟慧沁仍然相信,持续推动活动纪念六四,有其必要性,因为唯有不忘记发生过的悲剧,才能够让更多人认清,中共对人权的威胁。
钟慧沁告诉美国之音:“你如果对8964没有感觉,或者说没有那个意识知道中国的不民主,你就会有一天被它(的)不民主影响到。”
(对华援助协会特别转载自美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