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受够了中国的技术偷窃”美中科技合作协定40年后前景不明



7/01/2023

 

202371 13:19


资料照片:1984年1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西厅向时任中国总理赵紫阳示意
在签署美中科技协议之前就座。(美联社照片)


华盛顿 — 

美国国会众议院美国与中共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和其他九名共和党籍众议员627致函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拜登政府不应续签将于827日到期的《美中科技合作协定》,称该协议被中国用来推进其军事目标。

上述信函指出,中国继续实践军民融合,寻求将民用和商业研究用于军事和国防目的。现有证据表明,中国将继续寻找机会利用《美中科技合作协定》(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之下的伙伴关系,以最大程度推进其军事目标,并在某些情况下试图破坏美国主权。

“中国利用学术研究人员、工业间谍活动、强制技术转让和其他策略来获得关键技术的优势,推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联名信写道,“美国必须停止助长自己的毁灭,让《科技协定》过期是良好的第一步,”

美国开放科研大门,善意之举却引狼入室

1979131日,时任中共领导人邓小平访美时在白宫与时任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美中科技合作协定》。这是两国政府签署的第一个正式合作协定,确立了双方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框架。当年签署的协议的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将购买一台高能物理实验用的大型质子同步加速器;美国援助建立一个中国国内卫星通信系统;双方在农业和能源研究方面进行合作,互派留学生和学者,进行科技情报交流等等。

该协议此后大约每五年续签一次,现阶段协议将在827日到期。中国官媒、英文的《中国日报》(China Daily) 630日发表社论称,40多年来,中美两国在上述协定的框架下相继签订了30多个议定书/协议,涉及20多个子领域,覆盖了卫生健康、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和核安全等领域,为两国建立互信、扩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敞开科研合作大门之后的40年间,美国向中国流入的一部分技术和科研资金对美国国家利益和公民安全造成伤害。

根据《华尔街日报》29日的独家报道,美国官员援引一项严密调查的初步结果称,今年2月飞越美国上空的中国间谍气球装载了美国制造的设备,可以帮助它收集照片、视频和其他信息。

此外,该报20日的报道称,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科学家胡犇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患病,他曾参与美国政府资助的冠状病毒项目。胡犇的大部分研究侧重于修改冠状病毒,使其能与人类细胞结合。

加拉格尔签署的信函指出,2018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与中国气象局在《美中科技合作协定》的领导下组织了一个项目,发射仪器气球(instrumented balloons)来研究大气。几年之后,中国使用了类似的气球技术在美国领土上空监视美军基地,明显侵犯了美国的主权。

信中还举例说,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最近呼吁中国加强农业技术的自力更生,将其与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美国农业部与与中国实体正在《科技合作协定》下开展农业合作,有十多项活跃的研究项目,包含具有明确双重用途应用的技术,例如开发用于灌溉管理的卫星和无人机图像分析技术。

专门研究高超音速技术的科罗拉多大学国家安全倡议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博伊德(Iain Boyd)对美国之音表示,《科技合作协定》是在中国内外交困、试图摆脱毛泽东时代的国际孤立之际签署的,美国的动机是让中国融入国际科学界,最终帮助中国打开了获取美国技术的大门。

“该协定是出于美国好心想要帮助中国而开启的,而且对于科学家们来说合作机会总是令人兴奋的。但是,时代已经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确实在许多方面显著提高,包括科学和技术方面。我认为中国取得进步的一些方式让美国和西方盟国感到愤怒和沮丧。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中国从西方窃取了大量知识产权,用于军事和商业应用。”他说。

博伊德表示,如果美国拒绝续签该协定,这将会向中国和全世界发出非常强烈的信号,“表明美国已经受够了中国所有的知识产权盗窃行为,并且正在认真地公开对抗这种行为。”

中国军车载着DF-17东风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参加中国国庆70周年典礼。(2019年10月1日)


科技协定易终结,中共盗密之手难切断

美国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政治学系教授、美中科技政策研究专家苏迈德(Richard P. Suttmeier)告诉美国之音,美中之间需要一项21世纪的新版科技合作协定,反映自上次续约以来发生的许多变化。

“(新协议)有必要考虑去年中方的制度变化,以及美国是否为21世纪的协议做好了制度准备。美中之间永远不会有制度上的对称性,但我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美国没有适当地组织起来充分利用这种关系(可能也没有充分管理风险)……面对变化后的更强大的中国,如果美国想要增强本国利益,它确实需要加强制度创新。”

苏迈德建议,美国政府应该设立一个人员配备齐全、经过授权的办公室,来专门监督与中国科技关系的多个领域,并有能力对中国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健全的科技评估。此外,美国还需要更新对欧盟和经合组织(OECD)国家如何管理与中国的科技关系的理解。

他指出,美中清洁能源研究中心(CERC)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作为新版美中科技协定谈判的典范值得研究,前者提供了政府-工业-大学互动的权限。

“新协议不仅需要涵盖知识产权问题,还有成本分摊、访问和数据共享等一系列其他问题,特别是与安全相关的敏感问题。”他说。

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历史学系副教授格雷格·怀特赛兹(Greg Whitesides)指出,终结《美中科技合作协定》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比如中国在美国之外还会从北约国家、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寻求技术来源,而且美中大学之间的学术交流、私人公司之间的产业合作并不会因为该协定的终结而停止。

“我们需要推动中国机构的准入和互惠,与美国一样开放,确保我们有尽可能多的不同入口或方式进入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强调的是,终结这个协议不会阻止中国的间谍活动,不会阻止中国尝试拥有更先进的军队,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阻止美国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不赞成结束它,但确实认为也许需要更多的监管。”他告诉美国之音。

中国2021年进行的高超音速导弹测试让美国感到吃惊,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将其描述为接近“斯普特尼克时刻”。曾设有孔子学院的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一边领取五角大楼拨款进行敏感高超音速武器相关的研究,一边为解放军开展类似研究的中国大学合作。遭到国会质询后,阿尔弗雷德大学宣布六月底前将关闭孔子学院。

据《华盛顿邮报》早前披露,由美国纳税人资助研发的技术和产品通过中国私人企业绕开监管漏洞,流入了中国军方的高超音速尖端武器研发。

博伊德指出,一部分挑战在于,中国不断发展出更多精细的方法来非法获取美国技术信息。他建议,美国政府需要就哪些领域不能再与中国合作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需要提供基础设施支持以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泄露。

“我已经开始看到国防部向美国大学提出了新的法规和要求,比如国防部的承包商,包括大学,都必须明确披露任何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不仅仅是与中国的合作。”

关注中国经济和国安议题的美国经济学专家安东尼奥·格雷斯福(Antonio Graceffo)对美国之音表示,除了政府部门和大学之间的科研合作,中国通过企业投资和交易来盗窃技术的方式非常猖獗。

“中国获得美国技术的方式之一是投资一家公司,购买股票以得到所有权,然后获得所有的商业秘密、版权和专利。美国需要有超越芯片禁令的措施,明确说明美公司不能参与中国或中国机构的任何形式的技术研究。”

“中国制造”字眼下的半导体芯片与中国国旗图示


中国受益美军技术企图十年内称霸亚洲

630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在美国国家新闻俱乐部的发言中指出,中国试图改写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国领导人表示希望“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亚洲地区霸主,并希望在本世纪中叶超过美国的全球军事实力”。

“本世纪的地缘战略历史很可能取决于美中关系,以及它是继续处于竞争状态还是进入大国战争。”他说。

根据美国智库兰德公司15日发布的研究报告,美国是中国军事专利现有技术(prior art)的最大外国技术来源,尤其是美国陆军和海军开发的技术的利用率很高。此外,美国机构与解放军有联系的中国机构近年来共同撰写了更多有关航空航天工程的出版物。中美还在高超音速系统等敏感问题上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合作。

2016-2020年期间,美中420项关于航空航天工程的合作中,210项是与中国的“国防七子”进行的(“国防七子”是指原国防科工委,现工信部直属的七所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数量最多的是北航。

兰德公司2011年至2020年间的研究样本显示,在国际流动的研究人员中,美国研究人员向中国机构迁移的情况比返回美国的更频繁,中国研究人员更多地选择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后返回中国。

格雷斯福表示,在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将直接与中共挂钩。根据中国的网络安全法、国家安全法和国家情报法,所有中国实体和私人都有义务向中共移交信息数据。

“这意味着美国在中国所做的任何研究都将移交给政府,都被用来推动解放军的技术发展,最终服务于威胁美国还有台湾的目标,习近平声称的既定目标是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军事、经济和全球强国。美国的资金正在帮助北京实现这一目标。我绝对相信我们应该跟中国(科技)脱钩。”他警告说。

(对华援助协会特别转载自美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