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华评论—2024-08-21)一个社会是文明还是野蛮的重要标志,是该社会是在人的最基本需求“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上给予国民保障还是将国民置于绝境。当一个社会不断出现因这种基本需求匮乏而身陷绝境而自杀事件时,这个社会必是背离文明的、野蛮的、人们会千方百计逃离而不宜人居的社会。而这样的国家一旦强大,那必然是国民血泪的积加,而不会是国民福祉的造化。
连日来,中国网络弥漫着一股33岁北京211大学毕业女生在咸阳市出租房中生生饿死的沉郁气氛,发人深思对这片土地究竟到了何种蛮荒的境地
据8月16日,公众号“贞观”推送了一篇题目为《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的文章讲述:
1991年出生的单身女孩从宁夏农村考入北京某 211 名校,毕业后一心考公,多次在老家省份事业单位笔试中取得第一,却在面试中屡屡被刷掉。
2024
年 4 月,她在西安(其实是咸阳市)租下作者的单身公寓,半年房租是其母亲找村里亲友借的,交租过程曲折。4
月至 6 月,她与作者有微信交流,如询问阳台电动晾衣机用法、遭遇疑似天然气公司人员要求买保险换气管、收到作者缴电费提醒等。
6 月,女孩家人联系不上她并报案,作者房子传出臭味,最终发现女孩死在屋内且尸体高腐。警方调查得知女孩约在 6 月 15 号左右死亡,此前她极度孤独,几乎不出门,也没有做饭、点外卖的迹象。
女孩父母从宁夏赶来,不同意解剖尸体查验死因,只想尽快了结,其父亲希望作者给予补偿,作者同意后,他们收拾女孩遗物,父亲还将遗物行李箱扔进垃圾桶。
根据警方推测,她极有可能是活活饿死在房间内。
在现代二十一世纪人类自诩文明已跨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在中国雄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宣称已经进入小康社会,成为“厉害了我的国”下,一个多次考公折桂夺魁的优秀大学生居然活活饿死于出租屋内,这撕下了这个时代一切光环而暴露出其丑恶、野蛮与罪孽。
如果有人自欺说这是偶然事件,是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的。那么大家应该还记得,2020年1月13日,贵州24岁,体重43斤,身高只有1.35米,父母双亡,省吃俭用给弟弟治病,自己饥病而亡的吴花燕。那是在众目睽睽的贫困绝境中挣扎而死的事件。
如果说这些活活饿死的惨剧还不足以唤醒人们对所谓“盛世”的迷梦,那么日前发生的四川自贡一名39岁女子带着4岁的大儿子和仅2个月的小儿子投河自杀惨剧,应重击这些自欺欺人与装睡不醒者。
据知情者透露,该女子在生育第二个孩子后出现子宫脱落,医生建议尽快手术治疗,而3万元的手术治疗费用让经济拮据的她只能选择忍受病痛折磨。她提出过离婚,婆家、娘家均不支持,丈夫对她的病痛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最终成了压垮她的稻草。
一个母亲带着自己两个幼子自杀,这是怎么一种绝境与绝望?而这种惨绝人寰的事在中国并非孤案,而是以前就屡屡发生过,最极端的是杨改兰惨案。2016年8月底甘肃农村妇女杨改兰因家庭贫困受到歧视对待用斧子将自己的4个年幼子女砍死后,服毒自杀。事发8天后,杨改兰在外打工的丈夫李某英也在本村树林服毒身亡。
这些匪夷所思的惨剧力证着这片土地已陷入让多少人无法苟活的绝境,最终只能选择击破人伦底线的决绝方式结束人生!这从中国居高不下的自杀率上也可得印证。
据《环球时报》消息,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年4月18日发文《欧洲研究报告:全球每年100万人自杀 30%来自中国》,中国每年约30万人死于自杀,并说明“在中国,自杀占全国所有死亡事件的3.6%;占全球自杀事件的30%”“尽管中国的自杀率处于高水平,但研究相信,在过去20年,自杀率已经下降了一半”(说明上世纪80年代末,包括整个90年代,中国的自杀率更高)。
中国社会如此高自杀率与前面提及屡屡破防人类认知的自杀方式说明这片土地的绝望,而导致国民如此绝望的根由当然是这个国家将国民置于了无法逃脱的绝境,而这种绝境最根本的是社会没有提供起给人最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当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实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养老下,中国民众还因医疗、教育费用而陷入绝境,至于就业与失业保障,那更无从谈起。
《世界人权宣言》序言将“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并且在第二十三条㈠规定“ 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第二十五条㈠规定“
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这些规定是联合国对一个现代国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能否称为现代社会的起码标准,然而在中国却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中国有多少国民因这种遥不可及而身陷绝境,最后走上自杀绝路。所以,在中国要想避免这种惨绝人寰的悲剧一再上演,就必须建立起对国民免于匮乏绝境的基本保障,必须落实《世界人权宣言》的有关保障人权的条款。舍此而论别的,都是不着边际的侈谈。
对华援助协会特约评论员
2024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