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台湾-2025 年 3 月 26 日)知名宗教自由倡导者、对华援助协会会长傅希秋牧师,于今年 2 月在台湾举行新书发布会,推出由“长老教会总会研究与发展中心”出版的新书《共产中国虚幻的宗教自由》。该书源自傅牧师 2018
年于英国杜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深入剖析共产政权过渡后的中国,如何在民主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中实现真正的宗教自由,甚至迈向“基督化”的未来。他在书中提出,唯有包容多元的政治体制,才能有效实现宗教自由。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前瞻性重要论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36 条声称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强迫或歧视宗教信仰者。然而,傅希秋牧师在书中揭示,中共透过宗教法律与法规的诠释,使所谓的“宗教自由”完全背离国际标准,成为一场政治操控下的的“虚幻承诺”。他指出,唯有“包容多元”的政治体制,才能真正落实宗教自由,让信仰不再沦为政权的附庸。
傅牧师在书中直言,中国的宗教自由与政治改革息息相关。他认为,当前中国正处于习近平“最后的疯狂”时期,虽然政府极力打压宗教活动,但基督徒群体仍然顽强生长,甚至不断壮大。他乐观预测,在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推动下,未来 20 年内,中国的宗教自由或将成为现实。
傅希秋牧师 1989 年参与天安门学运,在大学读书期间成为基督徒,后因传教被捕入狱。后来他流亡美国,创立对华援助协会,致力于救援遭受迫害的宗教信仰者、其他活动人士及家属。他在英国杜伦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专攻宗教自由与法律议题,并于 2018 年取得博士学位。 《共产中国虚幻的宗教自由》正是他多年来研究与实践的结晶,为中国未来宗教自由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
台湾中央广播电台为人民服务栏目著名主持人杨宪宏先生(3 月 20 日)专访傅希秋牧师,本次采访的主旨是:后共产党统治时代的中国宗教自由应如何落实。以下是对华援助协会根据语音记录,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对其中部分字句做了细微的编辑。
杨宪宏先生
今天的特别节目,我们将专访美国对华援助协会的主席傅希秋牧师,深入探讨中国的宗教自由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变革方向。他的见解将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一同思考,中国的信仰自由之路应当如何走下去?
傅希秋牧师的新书《共产中国虚幻的宗教自由》于今年 2 月在台湾出版。傅牧师 2 月 28 日抵达台湾,在台北济南基督长老教会讲道,然后开展三场的新书发布会与座谈会,于 3 月 4 日和 5 日在台北展开相关活动。请问傅牧师,你如何看待这次来台湾出书的意义?
傅希秋牧师
首先,谢谢杨先生这么多年一直不妥协的,有原则性的与我们携手共同推动中国的宗教自由和法治。我也特别感谢杨先生这次亲自赶来参加在台南和台北的三场聚会,并做回应和支持。也感谢台湾基督长老教会,还有公报社出版这本书。让更多人关注这个议题,我是非常的感恩。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希望在后共产民主化的宪政体制下,基督化的中国的前提下,探讨如何去保护捍卫所有信仰者的世界观和宗教自由。我希望提供一个神学与法律结合的框架作为基础。
杨宪宏先生
这本书的内容是以他在 2018 年英国杜伦大学的博士论文为基础,探讨在后共产政权就是中国政权瓦解后,在民主化、多元化的中国社会,甚至是基督化的中国,如何实现保护所有的世界观,以及宗教自由。所以,这可以说是一部探讨未来中国发展的著作。你是这样看法的吗?
傅希秋牧师
是的,我本来的远景是建立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在中共意识形态下,中国的统治是处于一个不可持续的状态,对宗教自由的践踏众所共知,而它在全球宗教统战方面的努力也已全然失败,在这个状态之下,我们必须思考去后共产时代的可能性,并为此需要准备。共产党和它的体制的灭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需要去思考未来的后共产的民主化和自由宪政的体制下,保障所有人的宗教自由。我提出的这个观点是:包容多元。
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写作研究中,我比较了 20 世纪到 21 世纪西方最著名的两个理论家和神学家,政治家,像荷兰的亚伯拉罕·凯波尔(Abraham Kuyper)提出有原则的多元主义以及哈佛大学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政治自由主义。
在对比他们两个人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两个理论框架下对宗教自由的保护程度做了比较,我得出结论。亚伯拉罕·凯波尔在荷兰是个神学家也是一个教育家,也做过荷兰的一任首相,也是个政治家,他在宗教自由捍卫的方面,它在西方国家是出色的,但仍有它的缺陷。他的学说是建立在一个政府的体制之上,并在宪法层面注入了启示上帝的要素,这使得那些没有宗教信仰者就没有被包容进去。
与此同时,约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虽然强调了很大的包容性,在宪政体制下提到公共理性寻求取得社会的大部分的共识,来保护自由表达。它里边对一部分的世界观有排挤,甚至提到尤其对基督教的基要主义者的围堵。如果一个社会,像我们过去 30 年、40 年间,美国、法国,英国等这些所谓的自由民主国家,由政府主导起来要围堵基要主义的基督徒信仰者,那这样的社会就不能被称为是真正捍卫宗教自由。所以,我说约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还是不够包容,原本应该进一步保护所有人的宗教自由,包括基要主义的基督徒的宗教自由。
在我的论文中,宗教自由题目很大,我是用宗教教育为研究指标,探讨不同理论体制下,国家对宗教教育的保护与包容程度,以衡量其宗教自由的落实情况
杨宪宏先生
傅牧师,从这段谈话中可以说,如果中国未来走向你所提及的后共产主义时代,甚至中国基督教化,这样的一条路,目前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参考做标可以来进行拷贝,而是必须要从头从零做起,去创造一个完全适合中国社会基督教化的宗教自由,我这样的体会和说法对吗?
傅希秋牧师
对的。可以这么说,中国的整个社会已经相当多元化,尤其在后共产时代,我们期待肯定还有一部分甚至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者还会继续存在,只要他们不构成军事威胁,那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应该在国家的宪政体制下受到保护。因此,我认为,未来的中国应该是一个能够真正包容多元的社会。
在这样的一个境况下,还有一个大的前题,就是你刚才提到的,有几位社会学家在过去 30 年预测,未来到 2050 年左右,中国将会实现一个基督化,当中国的基督徒人口达到 20% 以上的时候,就可以被称为是一个基督化的社会。根据时代周刊驻北京记者站,前驻耶路撒冷站的站长大卫艾克曼博士(David Aikman)的采访,他的采访研究和写作其中一本叫《耶稣在北京》,他是考察之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基督徒人口将在未来肯定会超过 20%。它的这个结论是呼应了美国普渡大学社会学家的研究学者杨凤岗的研究成果类同。我的论文中就引用他们的理论,我在中国的基督徒社区也有看到,有一些的基督徒思想人士有提到,甚至已经开始倡议后共产基督化的中国宪政的体制设计的问题。
然而,我也有一些忧虑,因为有一些人士很明显想建立一个教政一体化体制,甚至希望宗教做为信仰群体去干预国家的体制,从政体上去干预上帝赐给政府的主权和责任。我觉得会产生另一个危险,
我希望能够透过包容多元的理论框架能够取得一个有效地平衡。
杨宪宏先生
包容多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尤其是在未来中国基督教化之后,但我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基督教化其实已经在进行中。刚刚谈的数据都已经在了,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共产主义者,一方面希望把基督教中国化,另一方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已经开始走向基督教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轨迹,正在中国内部同时并行。
你的书里头其实也有很多的地方都有提到了这样子的这种“消长”,所以这个“消长”本身某种程度上你也提到。
加速师习近平是不是也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我记得习近平第一次访美的时候,就一直提到说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到美国以后都变基督徒。而事实上,一直在他的暴政之下,基督徒是每天都在增加的。这个的意思是不是使得共产主义已经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这个趋势里头就逐渐消亡?
傅希秋牧师
是,你说的这个确实是历史的呈现,也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现实。一方面,中国的基督化的这个社会的现实,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另一方面,反基督化或者说是敌基督的势力,那就是以习近平为主依然保持战斗的无神论马克思政党,这个无神论政权本身来讲就是敌基督,考察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无神论版的,变异的基督教——一种变异的邪教。
据说它是抄袭了基督信仰的很多的格式,一些方式、方法、内容,但是以人作为它的崇拜偶像,实现最后在人间的天国——就是人间共产主义,以这个做为乌托邦的目标。
这种东西本身确实是最大的邪教,所以,中国最大的邪教组织就是这个组织,习近平和他领导的集权政体就是这个邪教的投资者。
从这层面来讲,就能说明他为什么这么担心,他不是一般的无神论者,他是一个战斗的敌神论者,敌对启示的三一上帝,他脑子里是整天想着上帝,怎么反基督?
所以,他来美国访问的时候,第一次就去会见两个中国在美国留学的学生,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来到美国后一大批人就成为基督徒?
也是解释了他上台之后,为什么第一个大规模的行动就是指使他在浙江的爪牙——夏宝龙——进行拆十字架运动,现在他竟然主管港澳台湾事务的最高的首领呢!
当时,浙江省委书记发起并开始强拆十字架的运动。我们曾经专门就这个去跟李登辉前总统见面,我们也开过听证会。十字架的呈现被视为是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要求被强拆,如果不自己拆,官方在共产党控制下的“三自爱国会”就会让武警部队和空军去进行强拆焚烧十字架,甚至把整个大教堂也拆毁了。
有一些牧师传道人因为抵制强拆十字架被政府判刑十二年,九年的不等。
目前,我们还看到以所谓中国的“宗教中国化”的口号来消灭,来消灭真正的基督信仰和他的子民。他确实就是一个反动的邪教吧。
杨宪宏先生
这个一连串的行动,刚刚已经提到这是一个敌基督的行为。对上帝来说,它就是一个魔鬼的行为,这样的揭露,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习近平应该重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36 条,里面说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中共却利用完全违背宪法的宗教法律,重新解释那完全跟这个宪法里所说的宗教自由的定义跟实践违背的状况。我们现在看起来是习近平跟自己的宪法对着干。
如果从你刚提到的这一个包容议题和多元议题的话,那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6 条是不是还适用?如果消灭共产党统治以后,这个宪法是不是还是适用?
傅希秋牧师
这部宪法许多的条文,实际上是非常的美丽的,但是,宪法的序言是建立在所谓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共产党的专制主义的这个一党专制的基础上。所以,未来宪政化的中国,肯定是完全的摒弃这部宪法,因为它本质上是独裁性的、单一意识形态独大,当然就无法实现保护所有世界观的这个自由。
至于宪法 36 条,虽然提到了公民的宗教自由,但它需要根据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 18 条,及其他的国际条约普遍接受的普世价值进行调整。
这部宪法里边提到,要捍卫保证人民有宗教自由,讲的非常的美好,但是,就像你刚才讲的,习近平和共产党本身实际上在每天的宗教迫害行动中,都是在损害或者说跟这部宪法对着干的。那是完全冲突的,当然对共产党来说整个的法律、宪法,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纸空言而已,没有什么实际约束能力。
中国政府打着所谓的这个法治,实际上法律在他的眼里,只是一个工具,他可以随时调整,随时改变,透过设立其他的一些法律、法规规条,轻而易举的来把这个宪法这些原则性的规定全部打乱。
杨宪宏先生
是,所以,在未来的这段期间,尤其这一次您的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具有某种程度的历史重大的意义。
我刚刚问了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在习近平的统治状况底下,某种程度也是不堪用,那你认为在未来是不是有一天后共产主义化的中国社会,是不是直接引用中华民国的宪法,可以就比较简单实现了这个多元跟包容呢?
傅希秋牧师
实际上,在这个民国成立之后的这部宪法,里边是已经非常清楚列出来,并且真的是中国经历过一个宗教自由的阳春保护的时期,那时候各个宗教信仰不仅仅是公民个人私下,能够有自己的这个所谓的宗教信仰的自由,而且,根据现代国际法的意义上来讲,有实践在公开场所,能够在公共广场上实践宗教自由。确实,中华民国宪法应该作为一个非常厚重的根基,做一个后共产中国社会的重要参考。
杨宪宏先生
这个是特别是这一本书在台湾出版有重大历史的里程碑的意义,我们恭喜牧师这本书在台湾的第一场就已经获得非常好的回响。很多朋友都购买这个书,然后也请傅牧师来签字。那再来就是在台南教会、教会公报社都已进行这个事情。这个对台湾人来说,经历这个历史的路径,以及树立这个,同样在台湾树立一个后共产社会,特别是基督教在中国能够盛行。中国基督教化这个过程里头,台湾的参与,对很多台湾人的基督徒信仰,因为那一天在那个济南教会举行过,非常多人都来跟我表达这样的一层,他能参与这个历史性的一个聚会。傅牧师的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个历史的巨轮已经推动了。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恭喜对华的援助协会主席傅希秋牧师的一个跨时代的作为。谢谢傅牧师。
傅希秋牧师
谢谢杨先生。
(对华援助协会特约通讯员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