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行政处罚通知书 (对华援助协会2025 年 5 4 月 3 日) |
(中国江西-2025 年 4 月 3 日) 一则行政处罚通知书清楚的揭示了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一处基督教聚会点因“私自设立”而被处罚,再次引发关于中国宗教政策的广泛讨论。这起事件凸显家庭教会在中国的困境。
根据这份由九江市永修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发出的文件(2024 年 11 月 22 日)显示,永修县白莲路猪脚饭旁一栋二楼的基督教聚会点,因被指违反《宗教事务条例》第
41 条的规定,被认定为“非法活动场所”。当局拟对其处以取缔、没收非法财物以及罚款两万元的行政处罚。当局要求当事人限期缴纳罚款,并告知其申辩及诉讼权利。
文件援引《宗教事务条例》第 69 条,并明确告知当事人,需在收到处罚决定书 15 日内缴纳罚款,并可在去(
12 月 3 日)前进行陈述和申辩,或在 6 个月内向法院提起诉讼。
“私自设立”四字,犹如一枚重锤,敲击着中国家庭教会的敏感神经。长期以来,这些未在官方登记的聚会点,因其游离于体制之外,始终处于灰色地带挣扎求存。此次处罚,无疑是对其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挤压。
该事件并非孤例,而是中国近年来宗教管控日益收紧的缩影。从拆除教堂十字架,到限制网络宗教信息传播,再到如今对家庭聚会点的严厉处罚,种种迹象表明,官方正试图将宗教活动纳入更严密的监管趋势昭然若揭。
值得注意的是,该处罚决定书所依据的《宗教事务条例》,其部分条款曾引发争议。例如,第 41 条规定,非宗教团体、非宗教院校、非宗教活动场所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捐赠。这一规定,被一些人士认为限制了公民的宗教自由。
强硬管控是否能换来宗教和谐?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讨论:为何基督教信仰团体不愿加入政府主导的管理组织?这背后是对宗教自由的担忧。
在宗教信仰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探索一条既能保障公民信仰自由,又能消除政府疑虑的道路,是摆在各方面前的严峻课题。成熟的民主国家在政教关系上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中国政府的宗教观似乎仍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导致宗教团体面临严厉的生存空间挤压。
永修事件再次凸显了中国宗教政策的两难困境。如何平衡宗教自由与国家安全疑虑,如何在多元信仰的社会中建立良性的政教关系,将是中国政府亟需面对的挑战。
对华援助协会(China Aid)强烈谴责中国政府通过关闭教会场所来实施迫害的行为。本协会强调,普世价值观和国际法明确保障宗教自由,宗教场所不需要也不应被政府强制要求登记。而对于信徒们为了免除奉献款项的税务,可以在税务部门申请税务豁免身份。协会认为这是信徒的自主选择。
(对华援助协会特约通讯员高珍赛)